洱源县“扶智”两条线一条不放松
作者:杨崇勇 发布时间:2016/6/21 8:57:28
阳光下,洱源县牛街乡大松坪完小三年级学生张勤高高兴兴地走在上学路上。今年,她所在的学校有了太阳能热水器,操场边种了漂亮的花木,教室里换上了新课桌,这些变化让她更加喜欢这所学校。同时,小张勤发现奶奶最近也舒心了很多,父亲张锡庄和母亲周满应到省外做钢筋工后,已经连续几个月给家里寄钱回来,家里的开销比以前宽松好多。
今年,像小张勤家这样的情况,在洱源县举不胜举。自拉开脱贫攻坚大幕以来,洱源县着力做好贫困山乡的扶智工作,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经过培训后送出去,让他们长本领还能挣到钱。
让剩余劳动力最终转化为贫困山乡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洱源县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2015年下半年到目前,洱源县共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93场次,培训13075人次,培训力度之大、培训人数之多,前所未有。经过培训送出去的贫困山区务工人员807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532人。
洱源县转移就业分三类实施:一是通过“一带一、一帮一”的方式自行外出打工;二是通过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使参训人员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全面提升贫困户劳动力自身素质,由县就业局与各地效益好、信誉高的用工企业对接,集体组织外出务工;三是在整乡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中组织当地群众就近就地务工。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做到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至少有一人外出务工。
西山乡胜利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李万泽介绍:胜利村委会25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里首先对劳动力进行培训,培训后适合送出去的尽量送出去打工,不合适送出去的,通过村与村之间协调,就地就近打工。目前村里有40多人到外地打工,打工人数为历年来最多。
对上一代“补课增智”,对下一代,则如春雨滋润,点点滴滴地为他们解决困难、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洱源县实行“教育经费三倾斜”政策:教育经费向贫困乡(镇)村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今年提升改造17所建档立卡贫困村中心完小,建设在校教师保障性住房并配套太阳能等附属设施。
洱源县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免除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学费,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校孩子给予补助;开展少儿先心病筛查一万多人次,对筛查出的57名学生进行免费治疗。
牛街乡福田村幼儿园的27个孩子来自附近4个村民小组。幼儿园只有两位老师,驻村工作队员帮助协调了一个代课教师编制、一个后勤编制;老师们反映网络信号差,工作队员请来了移动公司,为几位老师接上了户户通。按县里的统一要求,福田村幼儿园安装了太阳能,让孩子们用上了热水。幼儿园里有7名孩子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位孩子每年可以得到政府500元的资助金。
“产业发展不足致贫的背后,是素质技能的缺失。要帮助群众学习一技之长、提升素质,也要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教育,让他们不断汲取知识、健康成长。这是‘扶智’的两条线,一条线都不能松。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的关系,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和永续发展才有牢实的基础。”洱源县委副书记、县扶贫指挥部指挥长杨文泽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