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定格在脱贫攻坚的路上
作者:李树华 发布时间:2017/5/23 10:21:34
“刘支书是为我们累死的……如果没有他帮忙,我们家现在还在那间石棉瓦房里住着呢。”今年45岁的祥云县普淜镇杨家屋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魏思华一提起刘平来,就满脸伤感……
魏思华说的是真心话。20多年来,魏思华一家四口人就挤在一间石棉瓦房里,让全家人住上新房,一直是魏思华最大的心愿。但因两个年幼的孩子还在读书,家里又没有更多的收入,盖房子的梦想始终遥不可及。
2016年7月的一天,正在县城工地上忙碌的魏思华,突然接到刘平从村委会打来的电话,让他有些吃惊的是,刘平在电话里代表村“两委”告诉他,像他家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完全符合国家易地搬迁的补助政策,村“两委”已经把他列入搬迁对象了,问他想不想回家盖房子。
“当然想啊!我都想了几十年了,怎么会不想呢?我接到刘支书的电话时,别提有多高兴了。”魏思华毫不掩饰自己当时激动的心情。
除了魏思华一家,刘平对搬迁点的其他贫困户都一样关心。“庄有昌家要拉5吨水泥”、“魏学洪家要拉两车沙子”、“杨德芳家要请5个小工”……这些小事,都被他记在小本子上。在他抽屉里的几本小笔记本上,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贫困户需要解决的事情。
杨家屋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山区,村子周围除了山还是山,为了让搬迁的贫困户满意,村干部们为选址伤透了脑筋。通过反复调查,最终选择了一个叫“滑草皮”的地块。
为此,刘平联系了3台挖掘机,领着村上的干部不分昼夜地在“滑草皮”监督施工,用了整整一个月时间才推出了5台相对平整的4000多平方米的地基。
地基选好后,刘平的心思就没有离开过“滑草皮”,只要有点空就骑上摩托车往“滑草皮”跑。在几公里长的山路上,在搬迁点上,人们经常会碰上灰头土脸的刘平,看上去就像个建筑工地上的搬运工。
“有好几回,天快要黑了,我还在对面山路上看见我爹肩膀上扛着一大捆电线去搬迁点接线……”刘平的大女儿刘少梅一想起这样的场景,就埋怨说。
在联系杨家屋村的普淜镇人大原主席罗如富眼里,刘平在全镇的村干部中是一个“很老实,也很实在的人,有点什么事都喜欢一个人去把它做掉,从来不会随便使唤人,在工作上也从来不会找借口推辞。” 罗如富说。
“不想担责就会担罪。” 刘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6年,常年在外打工的魏光泽回到杨家屋村,两口子辛辛苦苦栽了3亩烤烟,但由于错过了签订烟叶交售合同的时间,属于临时新增的栽烟户,没有合同指标,刘平知道这个事情后,主动找到魏光泽说,你只管放心把烟盘好,到交烟时我一定会帮你解决合同问题。
魏光泽知道刘平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没想到刘平后来不动声色地把岳父家的指标转给了他,这件事让他很感动。
事后,刘平70多岁的岳父,责怪女婿做事情太过分,以致后来见到刘平都不和他说话。
在村上,刘平似乎整天都有做不完的事。即使回到家,来家里找他的人也不少。而在大女儿刘少梅的记忆中,刘平在村上的这18年时间里,似乎从来就没有管过家里的事情,家里也从来没有沾过他的光。
2016年11月18日,这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可这个日子对杨家屋村易地脱贫搬迁点的18户贫困户和零星安置的6户贫困户来说,却是一个大喜的日子。
新生活终于到来了。搬迁那天,所有搬迁点的贫困户都不约而同地来到村委会院子里,请村干部去家里吃饭。刘平却平静地和大家说:“吃饭就算了,只要你们今后把生产发展好了,富起来了,就是对我们村干部最好的感谢。我今天和大家说好,明年你们哪一家生产发展得最好,我就和其他干部到他家吃饭,不用你们争,也不用你们来村上请我们……”
魏思华情不自禁地大声说道:“那好,刘支书,我一定会带头把生产发展上去,让你们来我家吃饭。”
“好,我答应你。”刘平爽快地当众答应了魏思华的要求。
魏思华相信刘平的话。他知道在工作上,刘平是一个说一不二的人,答应过的事就一定会做到。别的不说,刘平担任杨家屋村党总支书记18年,带着全村父老乡亲共同致富,使杨家屋村成为普淜镇14个行政村中唯一一个家家户户门口通水泥路的山区村。
可谁都没有想到,刘平和魏思华的这个约定却再也无法兑现了。
2017年3月11日,在骑着摩托车前往易地搬迁点返回村委会的山路上,身心疲惫的刘平突然感到一阵头晕,他刚想停下摩托车休息一下,却不料眼前一片漆黑,一瞬间便连人带车翻下了路边的山沟里……
尽管医生进行了全力抢救,但最终还是没能够把刘平从死神的手里拉回来……杨家屋村失去了一个好支书,祥云县脱贫攻坚的队伍里失去了一个好干部。
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人民会记住他的名字。
2017年4月18日,中共祥云县委追授刘平同志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同时发出了在全县开展向刘平同志学习的号召。
人们不会忘记,在祥云县脱贫攻坚队伍中,曾经有一个把生命定格在脱贫攻坚征途上的共产党员,他的名字叫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