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偷感”一词在年轻人中掀起了一股热潮。所谓“偷感”,是指默默做事不愿意被别人知道,害怕引起他人关注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偷感”重的人会过分在意周围人的眼光,面对他人注视总会感到拘谨和不自在,在公众场合畏畏缩缩或者扭扭捏捏。“偷感”背后,折射出的是人们在享受个人独处和与他人建立连接之间摇摆不定的一种微妙处境。看似幽默的“偷感”自嘲,实则是对年轻人内心深处渴望“被理解”的真实写照。除“偷感人”学习、“偷感人”交友等行为外,“偷感人”工作也存在于当下部分年轻干部中。同样是“偷感”,有的年轻干部表现为主动为之,主打一个“闷声干大事”,他们在工作中默默无闻、埋头苦干,能够严谨认真、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但却安于现状,不求“表现”、不想“进步”;有的年轻干部却是从内心感到畏缩和自卑,对工作存在畏难心理,时刻担心工作没做好而被质疑和嘲讽,导致其不敢大胆作为,见事就躲、扛事就软,逐渐沦为“避事”干部;也有的年轻干部兼具两种情况,在主动和被动的“偷感”中来回横跳。笔者认为,年轻干部“偷感”很重,并非刻意为之,也许是害怕工作失误而“自我设限”,或者是迫于工作压力而做出的妥协。但无论何种原因,都不能让“偷感”偷走自信,成为我们干好工作的障碍。面对“偷感文化”,首先,我们要正视自己的情绪需求。年轻干部要努力克服社交恐惧和畏难情绪,保持向上的朝气和活力,在积极努力中挖掘自身的闪光点,激发内在潜能,同时要在探索前进中接纳自己的缺点不足,不断提升自我认同感,实现从“我不行”到“我可以”的转变。其次,各级单位要回应干部合理诉求,激励年轻干部干事创业。要提供干事舞台,安排年轻干部到基层一线、急难险重的岗位实践锻炼,着重培养年轻干部的群众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要建立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关心关怀,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对工作失误的年轻干部要通过多种途径教育引导其端正思想、重燃斗志、担当作为,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