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要带头回归“清明”本色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3/4/5 15:08:48
古籍《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从清明节本身来看,“清明”不仅是“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的时令节气,更引申为“勤以为民,廉以养德,淡以明志,静以修身”的文化范畴。在清明节之际,党员干部需要领悟其深厚文化底蕴,在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同时,将“风气之清”的古训作为座右铭,为思想认识“植植树”、让纪律意识“插插柳”、带文明新风“踏踏青”,做到礼敬生命,平安祭扫,文明追思,让清明节回归清洁而明净的本色。
为思想认识“植植树”,夯实成长根基。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有知识、有能力、有创造力,但也容易产生自负、自满、浮躁等心态,要想走得远行得稳,必须加强思想改造和党性锻炼,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扎实练好成长“基本功”。党员干部不仅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而且要对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付出的巨大牺牲、展现的巨大勇气、彰显的巨大力量了然于胸、铭记于心、外化于行,传承英雄之志、补足精神之钙、厚植家国情怀。同时,为自身成长筑牢坚实根基,以过硬的品德浇灌清正廉洁之树,切实把对革命先烈的悼念和对亲人的思念,转化为热爱祖国、建设家乡、敬业奉献的实际行动。
让规矩意识“插插柳”,严守纪律红线。清明节是回乡祭扫探亲、戴柳插柳的重要时节,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好家风、管好亲属,监督和制止不文明殡葬行为,争做文明安全祭祀的模范践行者。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做到不使用公车进行私人祭扫、不借祭奠活动公款旅游消费、不搞封建迷信活动、拒绝“吃、请、送”,不欠“人情”,不“授人以柄”,以实际行动纠治“四风”。要常记初心、净化内心、清扫灰尘,带头抵制各种歪风邪气,心存戒律,警钟长鸣,让“清明”走进内心,感悟自然环境的“清明”、政治生态的“清明”、人生境界的“清明”,收获环境之“清”、心灵之“明”。
带文明新风“踏踏青”,做到慎终追远。“心祭”大于“形祭”。清明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当下的网络寄语、植树绿化、敬献鲜花、踏青遥祭等就是十分文明健康的缅怀方式。但部分地方“手机”、“汽车”、“别墅”等祭祀用品花样百出,甚至引发竞相攀比……过度的资源浪费和低俗文化,并不是追思逝者的好方式。祭祀丰不如养之厚,党员干部要对老人多尽孝心,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对清明节的升华。要用文明方式缅怀逝者,推动移风易俗,通过网络祭扫、鲜花祭奠等方式进行祭扫活动,以低碳健康节俭的方式来缅怀先人、致敬先烈,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文化融入现代文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