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强堡垒 建机制 抓融合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3/9/6 15:46:52
小中甸镇位于香格里拉市南部,镇政府距州府所在地37公里。全镇国土面积为881平方千米,属于高寒坝区,硕多岗河和国道214线贯穿全境,驻地海拔高达3207米,素有“香格里拉前花园”和“藏浴水乡”的美誉。辖联合、和平、团结3个村民委员会,50个村民小组,镇党委下辖59个党组织。近年来,小中甸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工作主线,聚焦市委“三个着力”发展目标,全力抓好稳定、发展、生态、边疆稳固“四件大事”,以高质量基层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奋力谱写“世界的香格里拉之高原花海小中甸”新篇章。
强堡垒、筑根基,提升基层治理组织力
始终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基层治理的根基,着力在政治引领、组织引领和党员示范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组织力、统筹力、服务力。
“第一议题”闭环落实,强化政治引领。按照市委“第一议题”经常学习提高、日常督办提醒、及时反馈报告、定期检查考核、全程纪实管理的工作闭环要求,镇党委建立了每月“第一议题”学习宣讲清单,每月开展1次督查,形成从党委会、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到村周例会、总支扩大会再到基层支部主题党日和群众大会的层层学习和落实机制,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第一政治要件”一贯到底。
织密建强组织体系,强化组织引领。不断夯实党在涉藏地区的执政基础,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织密建强党组织,50个村民小组党支部全覆盖、支部规范化建设和支部书记兼村民小组长“一肩挑”率均达到100%,常态化落实支部主题党日“7+X”“三会一课”等党内组织生活,提高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能力。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群团组织47个,老年协会和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7个,不断延伸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手臂”。
创新党建活动载体,强化队伍示范。在党员设岗定责、设立党员先锋岗等基础上,围绕基层治理不断搭建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丰富活动形式、活动载体和活动内容。依托“万名党员进党校”和牧区流动党校等,把村“两委”和基层支部书记作为培训重点,开展宗教教育、感恩教育、法治教育、发展引领教育等培训,加大基层骨干培训力度。设立党员教育实训基地3个,涉及党支部规范化、红色教育、产业实训等内容,通过现场主题党日、现场红色教育、现场技能培训,让党员在“沉浸式教学”中汇聚基层治理合力。在原有“阳塘感恩连”的基础上,按照市级要求,成立了3支“新时代感党恩志愿服务队”,让党员“红马甲”在基层治理中发挥新作用。
建机制、促落实,提升基层治理战斗力
围绕基层治理重点任务的落实,建立网格管理制、包保责任制和“双清单”落实机制,以常态长效机制提升治理效能。
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织密治理“一张网”。建立健全以党员为骨干的“网格员”队伍和“网格化”管理体系,巩固提升集政策宣讲、信息采集、环境整治、矛盾化解、服务代办等功能为一体的“多网合一”成效,建立网格54个,网格员队伍147人,其中专职115人,当好矛盾纠纷调解员、民生事务服务员、政策法规宣传员、社情民意收集员、疫情防控守护员。
建立包保责任机制,实现统筹治理“一盘棋”。健全镇党委——村党总支——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包户的组织体系,落实好镇党政班子包村、干部职工包组、党建指导员包支部、支委包片、党员包户的“五包”责任机制,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等工作规范运行。通过领导干部上讲堂、党建指导员讲党课、包保宣讲政策、火塘会等方式上好党员群众课堂,做好党员群众工作,常态化抓好各类风险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把握涉藏地区“维护稳定是第一位任务”的深刻内涵,确保全镇始终保持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建立“清单”落实机制,形成治理“一条心”。以包保制为基础,通过建立“出门带走任务清单、回镇归类销号清单”的“双清单”责任机制强化落实。同时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老年协会等群众组织作用,构建党建引领多方参与的基层网格化治理格局,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抓融合、促振兴,提升基层治理向心力
始终把治理效能的转化与群众增收、美丽乡村和文明乡风相结合,以治理能力的提升增强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夯实基层治理的群众基础。
做好基层治理与群众增收的融合。以“组织联建强统筹、要素联动强增收、产业联抓强融合”的“三联三强”为导向,建立“党组织+企业(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签订合同,以委托生产、订单农业等形式强化利益链接,有效降低资金风险,让农民增收搭上了抱团发展的“顺风车”。依托村规民约等治理规范土地流转,引进优质企业,以土地租赁方式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依托有效的基层治理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农文旅产业融合新引擎,通过增收致富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绘就基层治理“幸福底色”。
做好基层治理与乡风文明的融合。把培育新时代乡风文明作为基层治理的重点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纳入新时代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功能,旗帜鲜明做好公开揭批教育,让乡风文明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依托“达拉”节、联合村民俗文化节、小中甸锅庄大赛等打造群众点赞的特色文化生活,把民族团结进步融入基层治理全局。选树群众认可的身边榜样,运用“文明积分超市”“红黑榜”等做法,引导群众讲文明、树新风、除陋习。
做好基层治理与绿美家园的融合。把村容村貌提升作为乡村治理的第一步,努力形成美丽家园人人共建、优美环境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结合创建国家卫生乡镇的目标,把党建引领的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支部牵头将人居环境整治、用地报批等纳入村规民约,严控集体土地使用,做好“拆、改、复、收、统、控”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全面整治了超占建设、乱堆乱放等现象。开展最美庭院、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形成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氛围。获得2022年云南省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乡镇、云南省绿美乡镇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