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州:基层治理“在一线”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2/19 10:05:37
近年来,迪庆州认真践行“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深化拓展“一线工作法”,积极探索“在一线”基层治理模式,推动情况在一线掌握、工作在一线聚焦、问题在一线解决。
组织领导在一线。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切实加强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和谐基层治理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在一线强化政治引领,以“第一议题”为保障,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决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党员干部在一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每年选派州县乡干部驻村开展“强基础、保稳定、促发展”系列活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基层出谋划策、解决困难,打通堵点、解决难点。在一线锤炼干部,党员干部冲在一线、顶在一线、守在一线、奋战在一线,组织建设延伸到一线、思想发动跟进到一线、领导干部带头到一线、党员作用发挥在一线,干部考察识别到一线。
思想引领在一线。注重各族群众思想教育引领,加大“导”的力度,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流动党校”进牧区,依托“高原牧区流动党校”,以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民族团结等内容为重点,把党的创新理论带到高原牧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流动课堂”进基层,各级宣讲团成员走进田间地头,以“流动课堂”形式,分领域开展机关“忠诚”教育、农村“感恩”教育、寺院“法治”教育、学校“爱国”教育,用农家话、家乡音、亲人能听懂的语言,宣讲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共话新征程上的新发展。“润心工程”进农家,依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搭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平台,开展歌舞乐展演、非遗传承展示、民族团结进步月等系列活动,以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方式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
服务保障在一线。建立“进百家门、熟百家情、解百家忧”工作机制,做到群众在哪里、联系服务就到哪里。在一线响应群众需求,在海拔4000多米的虫草山、松茸山一线建立临时党支部,设置多个便民服务中心、警务服务站、医疗服务点,让群众身体不适时有医护照管、突发困难时有党员干部支援,及时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在一线改善基础设施,实施农村路、水、广播电视、活动室、篮球场、卫生厕所、太阳能路灯、垃圾焚烧池等民生项目建设,优化提升基层服务供给能力,边远地区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推动发展在一线。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作为推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定“山上山下一体发展”思路,多措并举推进乡村振兴。增收思路在一线确定。针对基层群众对虫草山、松茸山、放牧场等资源依赖程度较高,但增收办法不多、集体经济薄弱等实际问题,组织开展“望闻问切”产业发展调研行动,深入村寨、牧场倾听民声、收集民意,结合实际制定食用菌产业发展项目规划和林下经济、中药材、特色畜禽养殖等产业发展计划,实施“乡村振兴提质、群众增收提效”行动,着力破解增收难题。增收产业在一线落地。依托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发展藏鸡、藏香猪、藏梨、中药材、藜麦、羊肚菌等一批优势种养殖业,引入葡萄、松茸精深加工等企业,建立多种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模式带动群众增收,着力改变山区群众“靠天吃饭、靠山生财”的生产生活方式。增收成效在一线检验。在基层一线实施加强组织领导、思想引领、推动发展等一系列基层治理举措,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实现良性互动。
干群联动在一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基层党群联动,搭建民族团结干群“连心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一线深化支部联建。深入推进机关党支部和结对帮扶村党支部“手拉手”联建共建,完善“联建、联谊、联防、联调、联打、联治”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联”的优势,凝聚“合”的力量,催生出“1+1>2”的“红色化学反应”。在一线亮明党员身份。实施“红旗飘飘亮身份”行动,农村党员户在屋顶插挂党旗,以党员的担当精神主动亮身份、当表率、树形象,发挥“头雁效应”,带头组建“感党恩志愿服务队”“新时代志愿服务队”等自治组织,在基层治理、防汛抗旱等农村事务中传递“红色能量”。在一线夯实“鱼水情”。深入实践具有迪庆特点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精准识别、分类分级服务管理制度,建立定期走访机制,做到平时“认路认门认亲人”、关键时刻“熟门熟路熟问题”,让基层群众办事有保障、说话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