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党建“红飘带” 描绘幸福新彝乡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2/20 9:06:51 点击率:0
沿着宽阔的城市“动脉”走进昆明经开区阿拉街道,既能感受到改革开放大潮带来的发展活力和文明新风,也可体验极具地方民族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密码。如今在这条线路上,细心的你还会发现党建地标、展示馆、服务中心等党建元素越来越多——以基层党建为总抓手,各个社区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逐步打造成为一道分外靓丽的红色风景线。
群众满意如何炼成——擦亮为民服务金字招牌
上午10时,昭通女孩徐天丽第一次走进阿拉街道为民服务中心,她打算在清水下村开一家米线店,提前在网上查询相关手续后,今天来提交资料。她没有想到,把申请材料递进窗口仅5分钟,一张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营业执照就到了她手中。“实在太方便了!”徐天丽伸出大拇指。
几米之外,坐在窗口前的普友森并未注意到这一幕。作为一名党建专干,他这几天的任务是打电话给辖区内的2000多家个体工商户,逐个通知营业执照年检事宜。“经常有人忘记年检,还有的记不住要带的材料,会白跑一趟。”“这两天抽点时间,带着副本来就行了。”挂了电话,他在面前的通讯录上划了个勾。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真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心全意为百姓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才能破解好基层党建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阿拉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袁志勇说。
这“最后一公里”是否畅通,我们来到社区一探究竟。
阿拉街道下辖的阿拉社区,于2017年搬迁到王家山山脚下的新址办公。这里最热闹的是院前健身场所,每天早晚都会吸引许多居民前来活动;而最宽敞的则是位于新办公楼一层的为民服务站。阿拉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志忠介绍,这里集中了各主要部门的便民业务,大多数都能实现“一站式办理”,群众不用再跑来跑去。9时上班,但工作人员都会提前半小时到岗,提前半小时为群众服务;对社区孤寡老人、残疾人还提供上门服务。
“既要当好服务群众的大管家,也要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阿拉街道辖区企业众多,如何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是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
昆明南充商会执行会长杨太科在经开区开办了一家家具制造厂,以前他最担心的就是防火问题。2016年,阿拉社区专门组建了志愿消防队,购买了消防车,还帮助企业建设了消防管道,为他解除了心头大患。王志忠介绍,志愿消防队除了随叫随到,还要轮班巡查企业的消防安全。自消防队成立以来,辖区企业没有发生一起重特大安全事故。杨太科说,社区还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员工子女就学问题、每天开展治安巡逻等,这些服务措施都做到了企业的“心坎”上。
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为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阿拉街道的一些社区设立了“青少年活动室”和“家长学校”,周末或放学后,由志愿者帮孩子辅导功课,带他们做课外活动,同时引导家长树立良好的家风家教,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阿拉街道还计划全面推广实施“四点半课堂”,让家长们再也不用为放学后无法及时接孩子、孩子无处可去而发愁。
为了创新联系服务群众的新渠道,阿拉街道还开通了“阿拉为民服务”微信服务平台,利用新媒体及时推送政策法规、办事指南、服务信息等内容,变群众跑腿为网络跑腿。袁志勇表示,下一步将把“互联网+为民服务”工作模式推广覆盖到下辖的10个社区,利用互联网打造“一站一特色”,通过信息技术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乡愁记忆如何书写——打造民族文化靓丽名片
少数民族风情的建筑外观、图腾装饰的桌椅、身着撒梅人服装的工作人员,这并不是旅游景点,而是阿拉街道石坝社区为民服务站。
撒梅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石坝社区是昆明撒梅人聚居地之一,80%以上的居民都是撒梅人。去年,以昆明“创文”为契机,石坝社区党总支对为民服务站进行了升级改造,结合撒梅文化特色,完善了党员教育活动室、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设置了“红色驿站”。
硬件改善了,“软件”也需提升。虽然现在大多数群众都会说汉语,但仍有部分老人习惯说撒梅话。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石坝社区为民服务站开展了“双语服务”。这些天恰好遇上居民集中更换2代医保卡,几位老人正在服务窗口与工作人员用撒梅话交流,不一会儿就办好事情满意而归。
“在少数民族地区做群众工作,用好民族语言是一大法宝。”石坝社区党总支书记陆文龙回忆辖区里的一次拆迁,他们挨家挨户去沟通,用民族话给群众讲道理、做分析,终于实现了居民100%同意、100%搬迁。他们还创新方式,用汉语和撒梅话对干部群众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把新思想传到家家户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为了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阿拉街道及下辖的各个社区都在谋实策、出实招。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撒梅小孩不会说撒梅语了。为了把民族文化传承下去,石坝社区利用假期专门组织孩子们学习自己本民族的语言。
除了语言文字,撒梅人还有许多独特的民俗、节庆、宗教、服饰、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把它们传承好、保护好,从上到下都行动起来。
高坡社区党总支牵头打造了高坡撒梅民俗展示馆,一件件民间用品,一幅幅历史照片,原汁原味地展示了撒梅人民劳动生活场景和民风民俗。展馆工作人员介绍,展示馆建设过程中得到了撒梅群众的积极支持,馆藏的数百件(组)展品大多由当地百姓捐赠,许多群众还全家一起来展示馆进行家风教育。
海子社区“撒梅文化传习所”建设工程也已进入招标程序,不久的将来,一栋面积800多平方米、具有浓郁撒梅文化特色的建筑将拔地而起。海子社区党总支书记毕建国兴奋地说,撒梅文化传习所建成后,将集党建宣讲、双语教学、实物展示、文化传承等为一体,成为“党建+民族团结”打造和谐宜居社区的新亮点。
阿拉街道结合自身特色,通过开展撒梅文化节、“盛世撒梅情——舌尖上的撒梅”、趣味运动会等充满民俗气息的主题活动,在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有力促进了辖区民族团结。
静静的宝象河上,伫立着一座历经沧桑的古桥——安流桥。这里是阿拉街道普照社区高桥村,20世纪80年代,一部火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蹉跎岁月》就在这儿拍摄,也给高桥村留下一个别名“蹉跎村”。
“蹉跎村”里不蹉跎。在安流桥畔、宝珠寺旁,一座精致的小屋里,撒梅刺绣便在这儿薪火传承。彝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撒梅刺绣又被誉为“滇绣之花”。但长期以来,撒梅刺绣处于自产自销状态,面临着失传并慢慢消失的困境。2017年3月,阿拉街道巾帼刺绣创业联谊会在普照社区成立,并请来80多岁高龄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美凤老人助力,一方面传授年轻妇女撒梅刺绣技艺,一方面打造撒梅刺绣品牌,开发、创新撒梅刺绣品种、风格。如今,联谊会已吸引了30多名撒梅妇女和文化人士参与,并通过举办讲座、培训会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能培训班,系统传授撒梅传统刺绣技艺,提高刺绣技术水平。普照社区党总支书记李云海介绍,以“七彩撒梅”为品牌,撒梅彝绣不仅开设了体验店,还搭上了电商平台,消费者无论在线上线下都可以方便地购买到精美的撒梅刺绣产品。
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强基固本锤炼“主心骨”
在经开区阿拉街道,清水社区是最为偏远的社区。在社区党总支的带领下,闯出了一条发展集体经济、群众共同富裕的新路子。
在农村,土地是村民的命根子。而从2011年起的几次征地拆迁项目,让清水社区的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社区党总支一班人思索着破题之道。
2014年,清水社区在阿拉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大胆创新,把社区15600多亩土地统一收归集体管理,居民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竞价承包土地,并规定土地只能用于生产,不能私搭乱建;居民竞价承包土地的一个租期为3年,租金则按人头平均分配到居民头上。
刚开始,群众不理解也不支持。在社区“两委”的带领下,社区党员干部耐心细致地向群众解释、宣传,努力为群众争取补偿款,同时为群众增加经济收入出主意、想办法,最终村民签字表决,同意率达到社区总户数的83.5%。
村民朱加义说:“我不仅领到了补偿款,每年还有土地租金分红,日子过得比以前安逸多了。”
社区党总支书记白远祥最大的感受是班子团结,班子成员总是相互支持、共同进退、共同努力为民办实事。
在清水社区,班子承诺过群众的事情就一定会兑现,答应为群众解决的问题就一定会全力解决。
从2008年起云南连续几年干旱,导致村里唯一的饮用水源清水水库蓄水不足。社区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们一边采取各种方式帮助村民渡过饮水难关,一边从长远发展看待这个问题,想彻底解决村民饮水难题。在市级有关部门、经开区管委会、阿拉街道办事处等各级各部门的帮助下,在社区党员干部的努力下,终于把清水饮水工程接入市政饮水管网,彻底结束了村民“靠天吃水”的历史。
作为典型的“村改居”翻牌社区,清水社区正是由于实施了土地收归集体统一管理,整合了资源,盘活壮大了集体经济,缩小了村民之间的贫富差距,也为社区集体经济发展筑牢了基础。同时,社区利用土地统管优势,以做好服务为抓手,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公益建设,先后兴建了清水社区农贸市场、清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清水社区中上村居民文化活动中心、清水下村居民文化活动中心。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约160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达到1900万元,人均纯收入10888元,让社区511户1745人逐步摆脱了贫穷,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
在2014年4月举行的“服务群众·感动昆明——我们身边的好干部(好班子)”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中,清水社区班子顺利当选。
在阿拉街道,这样的好班子远不止清水社区一家。“把群众当亲人,帮助亲人办事理所应当,带动亲人致富义不容辞”,已经成为各个班子的共识和行动。
时值晌午,高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热闹非凡,200多位老人聚在这里享用营养午餐。今天的菜单是“四菜一汤”:红烧肉、糟辣子炒肉、回锅苦菜、蒸南瓜、松花蛋汤,全是老人们爱吃的。做菜的师傅是从饭店里请来的专业大厨,60岁以上的老人只需花4元钱就可吃上一顿可口饭菜,80岁以上老人还能免费用餐。吃完饭,老人们可以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活动室里看书、打牌、下棋,也可以沿着党建长亭和樱花小道散步健身,颐养身心。
谈起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初衷,高坡社区党总支书记李树荣说,很多老人因为儿女不在身边,做饭成了麻烦事,经常凑合将就着吃饭,营养没有保证。自从社区牵头建成这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后,老人们的吃饭问题解决了,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儿女们也可以放心,家庭氛围更加和睦了。
看到我们,老人们纷纷围过来,七嘴八舌地介绍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感受,赞扬社区为他们办了一件大好事。
“让百姓得到最大实惠,这是我们工作的动力。”李树荣感慨,只要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群众就会信任你、支持你。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这个班子在群众中威信很高,群众非常支持,村里的公益事也是一呼百应。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半年时间,社区企业和群众纷纷送来米、油和菜,“到现在老人们吃的米都是热心人捐赠的。”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阿拉街道正是抓住了党支部建设这个“主心骨”,选好“一班人”,当好“火车头”,致富之路才会越走越宽阔,各族群众也才能团结和睦如同一家人。在这片充满生机活力的土地上,阿拉街道党工委在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的领导下,精心创建的“党建示范带”已初见成效,具备了较强的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在这条红色“党建示范带”上,辖区各社区党总支主动谋划以党建引领发展、造福群众、美化家园的新举措,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变“盆景”为“风景”,必将描绘出更多美丽幸福的新画卷。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