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人才2019年工作要点来了!今年工作这样干
作者: 发布时间:2019/3/26 17:24:17 点击率:0
2019年人才工作怎么做?工作重点在哪里?2019年的哪些人才重点工作会影响到你的工作或者生活?
日前,经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会研究,市人才办印发了《昆明市2019年人才工作要点》和《昆明市2019年人才工作十项重点任务》,快和人才君一起来看吧!
组织实施“春城计划”人才政策体系。按照立足现有、适度增长、稳步推进、增强竞争思路,统筹实施“1+2+N春城计划”人才政策,现有项目全部归并、保障经费适度增长、支持措施大幅增强、政策之间平稳衔接,改变零散格局、打造拳头品牌、平衡支持措施,全面提升昆明人才品牌竞争力、吸引力。2019年内实现“春城计划”各专项引进和培养人才数量不低于5年总目标的20%。
举办 “2019-昆明创新峰会”。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思路,云南省打造“三张牌”产业发展理念,结合昆明产业升级、医疗健康、数据应用等方面实际,组织筹办“2019-昆明创新峰会”活动,邀请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澳大利亚等国际项目参与,联合昆明创新创业组织,以及昆工、云大、云师大、医科大学等九所高校开展项目交流、投资见面会、加速培训等活动。推进海外优质项目落地及海外高端人才引进,为昆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和基层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启动实施昆明市基层人才对口培养计划,从县及县以下教育、卫生、农业科技单位共选派不少于30名业务骨干,到省、市级学校、医院和农业科研单位进行为期1年的对口专业进修。结合教育卫生“三名工程”,继续加大教育卫生系统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年内引进教育领域博士10人,卫生领域博士(含副高级以上职称)10人,硕士以上专业人才各60人。
重点打造人才工作项目化。各人才工作成员单位和各县(市)区结合实际,每年立项打造、项目化培育2—3项有特色、有亮点、有影响、有成效的地方人才工作项目,推动各地人才工作在有上补短板、在特上找着力、在结合上花功夫、在对标上做文章、在比较上看成效。结合全市产业发展实际,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大健康和金融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对认定的市级人才工作项目给予政策倾斜和专项项目经费支持。
继续深化全市知识分子“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按照中央、省、市部署要求,在全市知识分子中持续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切实加强对全市知识分子的政治引领、团结凝聚和联系服务,引导广大知识分子在昆明市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中爱国奋斗、建功立业。
深入开展昆明市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在首批昆明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良好成效基础上,继续引进和培养一批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或团队,建设众创支撑平台和项目,形成人才智力高度密集、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人才作用充分发挥的工作格局,推动引领我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认真做好2019年第二批市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作。
开展乡村人才振兴行动。根据《昆明市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专项工作方案》相关要求,努力构建起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框架,创新引才、用才、育才体制机制,形成上下贯通、协同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通过人才资源开发的资金、项目向贫困地区进行投放,实施“七个一批”人才工作项目,促进全市服务支持乡村振兴人才总量突破增长、人才质量稳步提高,增强当地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在市委农办统一部署安排下,认真做好2019年度3300名“互联网+”电商专业人才的培训工作。
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瞄准把昆明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定位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落实《昆明市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昆明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等文件,在昆明学院、高新区、经开区和安宁市积极开展试点工作,积累工作经验。努力实现全市科研人员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在全社会形成知识创造价值、价值创造者得到合理回报的良性循环,构建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
鼓励吸引高校毕业生在昆创新创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后备人才储量,优化全市劳动者队伍知识结构,以普惠性政策环境,鼓励吸引高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在昆创新创业,创造价值,鼓励高新区、经开区和度假区开展吸引高校毕业生到昆就业创业政策试点。以呈贡大学城和昆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依托,通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推介、创新创业大会和论坛沙龙活动等形式,鼓励吸引高效毕业生落户昆明,创新创业。
高层次人才分层次分类联系。贯彻《省委联系专家服务管理办法》,执行《市委联系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建立高层次人才精准联系、精准对接、精准服务、精准支持制度,进一步优化服务、团结引领、凝聚共识。以高层次人才数据库为依托,以高层次专家研修、座谈交流、看望慰问等方式,营造关爱人才、尊重人才的工作氛围和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