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湖村位于玉龙县白沙镇,被称为“雪山脚下第一村”,是纳西族先民最早的聚居地之一,也是建筑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放眼望去,玉湖村的房院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依偎在雪山脚下。在玉湖村不仅房子围墙是用本地特殊的褶皱型冰川石垒起来的,连铺路石也全是冰川石。
玉湖村村民家正在修葺石头房子。(丽江融媒记者 段玉菊 摄)
玉湖村民对建筑艺术有着独特的理解,冰川石建成的房子独有韵味,自带雪山灵气,很多进入玉湖村的游客都会被这种原生态的建筑吸引。玉湖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和旺盛说,以前,村民因买不起砖,只能就地取材,用石头垒墙,牛粪、麦秆和泥土代替水泥,反而保留了村庄古朴原始的风貌。现在,玉湖村深入挖掘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打造独特的乡村景观,让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生机。
玉湖村占地面积77平方公里,3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共计399户、1603人。这里的人家户户有花、家家有马,村庄绿水环绕、青瓦飞檐、石板路……这一件件“传家宝”不仅是物质层面保护的对象,也是村民们心灵深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寄托,承载着历史印痕和记忆,寄托着悠悠的乡愁。
玉湖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和旺盛正在与村民沟通房屋修葺事宜。(丽江融媒记者 段玉菊 摄)
“村里的民宅大多是三坊一照壁,房子由木头和石头搭建而成,错落有致,极具特色。”和旺盛说,近年来,玉湖村扎实推进党建引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多措并举,示范带动社会乡贤和广大群众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努力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使传统村落焕发出时代生机与魅力。2013年,玉湖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玉湖村美景。(丽江融媒记者 段玉菊摄)
党建引领,打开新局面
玉湖村党支部在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中注重发挥党员、群众作用,坚持党建引领,党员带头入户,开展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建筑文化保护知识普及活动,激活传统村落保护的内生动力。村委会坚持文化育村,把传统村落保护纳入村规民约中,实现村民自治与传统村落风俗习惯有机结合,推动村民全过程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和旺盛介绍说,村两委按照“党组织带头、党员示范引领、村民全面参与”的思路,全面推行总支书记主责、支部书记主管、党小组长主事、党员对口主带、挂钩农户主干,党员承担“政策法规宣传员、基础信息采集员、社情民意联络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平安村寨巡防员、民生事项代办员、特殊人群管护员、村容整洁督导员、乡风文明引领员、绿水青山守护员”等十项职责的“五主十责”工作法,全力打造116个“全科网格”,积极探索“打造过硬支部、引领产业发展、推动乡风文明、共建美丽家园”的发展模式。
玉湖村还成立了以村党总支为核心,每个村民小组5名代表组成的村民议事委员会,做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众人商量”。落实村“两委”干部责任制,组建传统村落保护队伍做好讲解宣传、防火卫生巡查、房屋保护修缮、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使党员作用发挥更加明显,形成党委有号召,支部有作为,党员有行动,村民有参与的良性工作机制。
玉湖村美景。(丽江融媒记者 段玉菊摄)
党建护航,展现新风貌
为切实有效地保护好传统村落,白沙镇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保护传统村落玉湖村重要举措,根据《云南省政府古村落管理办法》《云南古村落保护条例》《云南省景区管理条例》等相关条例,白沙镇人民政府下发了《白沙镇玉湖景区管理规定及实施细则》《玉湖景区业态规划指导方案》,鼓励玉湖村立足自身特色,依托党建,创新方法路径,筑牢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基石,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把落实保护责任纳入村“两委”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党员包保传统建筑责任制,带动村民乡贤共同参与传统村落保护。
玉湖村美景。(丽江融媒记者 段玉菊摄)
在玉湖村,广大党员都争当传统村落保护的宣传员、巡查员、保护员、调解员,这种党员“沉浸式护村”的思想共识和工作机制,成为了传统村落保护的坚强堡垒。
和旺盛介绍说:“村‘两委’已对村落进行全面摸底,并建立了明细台账及村民建房审批程序等,明确村落中不得随意拆建房屋,对村里房屋风貌和建筑体量进行管控,保护古村风貌统一完整。党员入户发放宣传册,大力宣传传统村落保护,增强群众保护意识,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村两委组建‘安全检查’小分队,形成保护机制,做细做实古村落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尽可能保留玉湖村的原始风貌,延续祖辈们生活居住生活方式,寄托情感和乡愁。”
玉湖村美景。(丽江融媒记者 段玉菊摄)
和旺盛是土生土长的玉湖村人,淳朴率真的性格和忘我投入的工作热情赢得了群众的良好口碑。他说:“村干部必须要有为民情怀,只有用心用情,深入了解群众需求,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带着村民走上共同致富路。”
记者手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传统村落在一代代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需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
传统村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和宝贵财富。如何保留传统村落风貌、活化利用宅院民居,成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传统村落保护,离不开乡村产业的振兴。只有充分完善乡村造血功能,解决村民就业问题,提高村民收入,才能留得住乡亲,留得住乡村的生机与动力,从而形成传统村落保护的内生动力和文化自觉,从而也才能留得住乡愁。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村落的保护要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开展,让村民成为发展的主体,受益的主体。否则就会失去了传统村落的原味、灵魂及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