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根本问题在山,突破困难在山。如何找到山区发展的优势,破解山区发展难题,让大山真正成为山区各族群众实现梦想的地方——
(林林)丽江位于喜马拉雅山南缘的滇藏结合部,坝区不足10%,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大山制约了丽江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了贫困多数在山,根本问题在山,突破困难在山的难解方程。 2020年如何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山区的发展事关发展的全局。近几年来,玉龙县紧密结合县情,不断探索山区的发展方式,将贫困在山,难点在山变成为希望在山,前景在山,初步走出了一条发展的新路。
鲁甸:转型发展步伐越迈越坚实
年实现药材产值 2亿元,户均药材收入达 3.5万元,是鲁甸乡过去一年的新成果。它标志着鲁甸乡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实。
鲁甸乡辖区面积 545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达 88%,是滇西北最大的林区之一。在木材大战的年月,木材是乡财政和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那时的鲁甸男女老少齐上阵,田地无人耕种,学校无人上学。金沙江天然林禁伐,鲁甸人靠木材过日的“幸福”生活戛然而止。生活返贫,频繁闹事,毁林事件,鲁甸成为上级和媒体关注的重点。
面对重重问题,鲁甸乡党委和政府在上级的关心和支持下,作了艰苦的探索。他们从鲁甸药材资源极为富集的实际出发,引导群众放下斧头,转型发展,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通过党员带头,能人带动,协会促动,土地流转,资金集中等方法方式。鲁甸乡终于找到了一条林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全乡 95%以上的农户种植药材,到去年底,全乡药材种植面积达到了 5万余亩。随着种植药材积极性的高涨,群众生态环境意识大大增强,鲁甸森林资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近年来,尝到发展药材甜头的鲁甸人焕发了极大的干劲和创造性,转型发展的步伐越迈越坚实。他们在大力发展传统药材,如木香、秦艽、附子、天麻、人参、西洋参等的同时,积极引进新品种,如桔梗、白术、纹党参、黄山药等。还开展了珍稀植物药的抢救保护开发,率先建立了重楼、珠子参培育基地。目前,两个基地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种植重楼 2000余亩,珠子参 300亩,使鲁甸成为云南最大的重楼和珠子参基地。一批制药企业先后落户鲁甸建基地,其中就有云南白药、成都地奥心血康、上海双金等。鲁甸药材品种多,优势突出,产品远销至全国各地,成为了滇西北最大的药材交易市场,成为了闻名全国的“云药之乡”。如今,鲁甸为了早日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全力推进“三个基地建设”。即把鲁甸建设成为特色药材基地,重点发展珍稀、濒危药材,使其成为珍稀、濒危植物药材保护开发的种繁基地;把鲁甸建设成为重要的中药材原料基地,通过加强与制药企业的联系,按照企业需要,组织所需的药材原料;把鲁甸建设成为省内外知名的科研基地、教学基地、实习基地。吸引更多的科研人员、学校师生前来鲁甸开展科研、教学、实习。
大具:找准撬动发展的支点
位于金沙江边的大具光热条件优越,但是由于地处峡谷,严重缺水,使大具数万亩土地得不到很好利用,而且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怎样才能利用好大具的热区资源,修复生态,还青山绿水,为民带来福祉?是各级领导和当地群众数十年来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
两年前,玉龙县政府引进了甘肃陇南的油橄榄企业前来大具考察。这是一家多年从事油橄榄开发和经营的企业,当他们一踏进大具这片土地,就被大具优越的气候环境深深吸引住了,他们惊呼“这里是油橄榄最佳的生存环境”,“仿佛来到油橄榄的原生地”。
经过两年来的努力,新注册的丽江田园油橄榄开发公司在大具成功培育出了第一批油橄榄苗,并建成了丽江首批 2500余亩的油橄榄基地。目前,第一批种下的油橄榄长势喜人,已经开始陆续挂果。田园公司将把大具作为基地,加快开发市场十分走俏的油橄榄系列产品的步伐。
大具油橄榄基地的建成,使玉龙县找到金沙江干热河谷开发治理的金钥匙。玉龙县已经做出规划,在全县金沙江干热河谷以“公司 +基地 +农户”的模式发展 15万亩油橄榄,建成云南最大的油橄榄基地,让金沙江干热河谷的群众尽快奔上小康之路。
头台是大具乡最边远的一个村委会,金稞公司的注册成立,撬动这个村委会发展支点。作为玉龙雪山东麓的一个林区村委会,林权制度改革之后,对如何保护林区,发挥林区优势群众感到束手无策。金稞公司看准了这个商机,他们将群众的万山林租赁过来,在林间发展种养产业和旅游。目前,已经发展了玛咖、重楼、木香、秦艽、附子等中药材种植和牦牛、梅花鹿、野猪、土鸡饲养,准备开发牦牛、梅花鹿系列产品。并已经初步建成了旅游山庄。村民的林子也得到了最好的保护,他们还可以在公司打工,得到很好的收入,整个林区资产得到了最好的盘活,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
高寒:从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开始
高寒位于玉龙雪山东侧,海拔 3100米,是玉龙县彝族群众居住最集中的村委会。受传统的思想的束缚,当地几年前还一直延续毁林开荒,刀耕火种的生产生活方式。种一大坡,收一小箩箩。由于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缺乏经济来源,人们把眼睛盯住原始森林。于是周围的森林不断被蚕食,泥石流、风沙频繁而至。至 2010年,高寒村人均纯收入只有 800元,仅为当年玉龙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五分之一。
去年 2月,玉龙县政府领导率林业局“四群”工作队来了高寒。通过召开座谈会,广泛调查研究,找到了制约高寒发展的根本结症,这就是受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束缚,找不到一条发展的新路。为了让高寒摆脱贫困,工作队决心扭住牛鼻子,从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入手,帮助高寒彻底解决粗放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走向现代农业,改百年的思想观念。从高寒海拔高,气候寒冷,但土地资源丰富的特点出发,他们帮助高寒建设药材产业基地,引进龙胆草、重楼、续断、附子、木香、桔梗等中药材。并派出技术员驻村传授种植技术,进行严格的规范化种植,当年就种下了 6300余亩。根据高寒草场面积广大的实际,他们帮助高寒建立牦牛养殖基地,按照科学方法养殖牦牛,目前已经养殖 1000多头。从刀耕火种到现代种养业,高寒的生产生活方式出现了华丽的转身。目前,高寒户均种植药材 2亩,还出现了 40多亩的种植大户。 6000亩规范种植的龙胆草长势喜人,让高寒人看到了现代农业的新希望。
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了观念改变,高寒人正着手建设玉龙雪山最大的牦牛养殖场,每年将向丽江市场提供数百头优质牦牛。 170多名群众还远道到新疆摘棉打工。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存,就是保护自己饭碗的意识深入人心,他们组织了一支 50人的护林队,日夜巡逻,打击盗伐木材的行为。高寒新的道路已经开始。
启示录:过去说,大山是发展不可逾越的屏障,因而产生了看山愁,看水愁的无奈。现在看,只要努力探索,就会找到打开大山之门的金钥匙。希望在山,前途也在山。山里人的梦在山里。
(来源:丽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