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示公告 领导讲话 基层党建 组织工作 党史教育 先锋视角
宁蒗县:经济社会建设工作成效明显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8-31 22:37:15    点击率:100

大力培植支柱产业

宁蒗县确立建设“生态产业重点县、新型工业示范县、旅游文化特色县”的发展目标。不断加大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有序开发矿产和水电、风能资源,大力培植特色产业,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一是转型升级旅游产业。紧紧抓住滇川藏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圈开发、丽江市实施旅游发展“一体两翼”战略等重要机遇,坚定不移地实施旅文强县战略。充分利用高品位的旅游资源,深化旅游业改革,把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建设与新型工业和现代农业相配套、与城镇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围绕树形象强品牌,加快文化旅游特色县建设。坚持以旅游景点开发为载体,文化传承保护和开发为内涵,加快泸沽湖景区和县内其他特色景点的开发。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县城至泸沽湖二级路、旅游小环线、泸沽湖环湖公路等重点项目如期竣工并投入使用,银湖岛酒店等一批接待服务设施相继建成,极大地提升了景区的承载力。泸沽湖机场、女儿国镇、泸沽湖森林公园(老屋基-牦牛坪-木底箐)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着力加快县城彝族文化特色城镇的建设。加强旅游行业管理,推进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将12家企业纳入旅游标准化试点,进一步提高接待服务质量。加大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力度,推出具有浓郁摩梭风情的大型原生态歌舞剧《花楼恋歌》,创作出版了一批宣传宁蒗的音乐、文艺作品,培养了一批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头人。深入推进摩梭民俗文化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2011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0.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3.2 %;旅游综合收入1.77亿元,增长33.1% ;门票收入1310万元,增长54.1%。今年上半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5.2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58.6%,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增长81.2%,门票收入1148万元,增长190.2%。在旅游业的带动下,第三产业实现快速发展,201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亿元,增长23%。今年上半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4%

二是调整优化矿电产业。依托丰富的矿产、水能、风能等资源优势,着力培植和优化升级矿电产业。加快矿产资源开发的整合工作,煤矿资源的开发不断向产业化、规模化迈进。加快开发石膏、铁、锰和白云岩等矿产资源,形成以煤炭为重点,其它矿产品为补充的同步开发格局。制定资源综合开发规划,切实加强资源管理,促进资源开发方式由粗放型向节约型、质量效益型和经济生态型转变。积极引导现有煤炭生产企业实施资源优化重组,鼓励矿企推广先进适用的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和工艺,提高采选回收率,着力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和整体经济效益。严厉打击私挖滥采等违法行为,努力维护生产经营秩序。全县矿产品产量突破100万吨,产值突破6亿元。加快能源产业建设,做好五郎河、米易河、木底箐河、明庄河等流域电站的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工作,建成小石丫口、米易河、铜厂河、木底箐二级电站等一批中小型电站;牦牛坪风电场、冲天河水电开发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积极推进。着力加强电网建设,实施农网改造和无电区电力建设项目,初步形成了110KV为骨干的输配电网。全力配合好金安桥电站、阿海电站建设。2011年,地方电力发电量达1.39亿千瓦时。加快推进战河工业园区建设,在回购嘎布河电站、扶大扶强格桑冶炼厂的同时,积极招商引资,引入3家企业入住工业园区。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定符合中小企业发展的导向政策,整合产业发展贷款贴息、项目补助等扶持资金,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继续实施好工业倍增计划。“十一五”末,实现工业总产值6.8亿元,年均增长26%2011年全县完成工业投资6.5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完成工业总产值9.63亿元,比上年增长41.3%,实现工业增加值3.94亿元,同比增长33.9%,工业增加值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2%今年上半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4.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5%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以建设生态产业重点县为目标,制定出台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多渠道落实产业建设发展资金,稳步实施200万亩生态产业基地建设。累计完成以核桃、花椒、苹果、药木瓜、中药材为主的生态产业基地建设108万亩。2011年喜获“云药之乡”认证。着力发展传统特色产业,实施20万亩马铃薯规范化种植项目,建成15万亩高产马铃薯基地。重视发展烤烟产业,建成2.4万亩特色优质烟叶基地。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以特色林果精深加工为重点,形成了女儿珍果脯、小凉山苹果、丽川花椒等特色产品品牌,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四是巩固提升畜牧产业。制定出台加快畜牧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实施县财政扶持畜牧产业发展项目,加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畜禽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切实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积极开展畜草配套工程建设,畜牧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畜牧产值年均增长17.7%,比“十五”提高3.2个百分点。2011年,全县大小牲畜存栏68万头只,出栏27万头只,实现肉类总产1.67万吨,畜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9.77%。今年上半年完成牲畜业产值0.77亿元,同比增长23%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

“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不含阿海电站投资部分),是“十五”期间8.85亿元的4.3倍。2011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27亿元(含阿海电站投资),较上年增长49.1%;其中县内固定资产投资(即不含阿海电站投资)完成24.15亿元,较上年增长71.8%。今年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亿元(不含阿海电站),比上年同期增长10.5%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道路交通方面。“十一五”以来,实施了宁永、宁丽、宁盐3条县际公路柏油路面工程,以及红桥至库支等12条县内主要公路的柏油、弹石路面工程,完成了591042公里的农村通达公路建设。旅游小环线、县城至泸沽湖二级公路、泸沽湖机场专用公路等几条重要公路建成通车,县、乡、村三级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新建了7个农村客运站和8个农村渡口码头,客货运输网络进一步完善。水利电力方面。积极支持配合阿海电站建设,实施完成木底箐水库、小(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配套干渠、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永宁110KV变电站、农网改造、无电区电力建设等项目,新建了一批中小型电站,牦牛坪风电场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冲天河、五郎河流域水电开发积极推进,二屋基水库开工建设。旅游开发方面。泸沽湖机场项目得到国务院批复;银湖岛度假村、环湖公路、竹地至永宁公路、里格旅游特色村等项目相继建成,泸沽湖景区基础设施明显改观;女儿国项目规划和征地拆迁工作基本完成。市政建设方面。建成综合农贸市场、县城南片供水、民族文化体育广场、金沙铭城、河滨走廊、城南停车场等项目,对县城17条市政道路路面和路灯进行了改造;县法院、检察院、森警部队、大兴派出所等单位完成迁建,县城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运营。加大城市规划和县城的开发经营力度,县城总规划面积7.33平方公里,目前城区面积已达4.01平方公里,一个集“山、水、林、城”为一体,功能完善且独具民族特色的宁蒗新县城正在全新崛起。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方面。实施廉租房、公租房、农村危房改造、地震安居工程、棚户区改造、“校安工程”、基层卫生院、计生服务站、乡镇文化站和村卫生室建设等项目;新“三馆”(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竣工落成;对县一中、民族中学和县人民医院进行了改扩建。

扶贫开发成效明显

坚持“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思路,以整村推进为载体,以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新农村建设为基础,以产业培植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加强产业扶贫、信贷扶贫、易地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重点工作,全面推进脱贫致富的进程。

   “十一五”以来,共投入2.89亿元资金实施扶贫开发项目,有力地促进了宁蒗经济社会发展。全县贫困人口逐步减少,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底的895元增加到2011年底的2962元,人均有粮从2005年底的270公斤增加到2011年底的285公斤。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新增基本农田1.17万亩,新增经济作物3.5万亩,新增经济林果1.9万亩,新增大牲畜出栏8496头;基础设施明显加强,新修村组道路132336公里,村内道路硬化8.3万平方米,新建引水管道215646公里,新建小水窖1.9万口,建设沼气池3153口,村民活动室83个,卫生公厕495间。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工作

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推进机制体制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发展活力。全面实施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为主的财税体制改革。深入开展金融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完成以理顺部门关系、明晰部门权责为重点的政府机构改革和以推进职能转变、强化乡镇职责为核心的乡镇机构改革。持续深化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清理规范工作。着力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和周边区县交流与合作,积极投身桥头堡重要窗口建设、大香格里拉旅游圈建设,继续深化宁海教育合作,对外交往不断深化和拓展。着力营造公平公正、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力支持和发展非公经济,非公经济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6%。积极借助外力、激发潜力、扩充实力,以招商引资为重点的对外开放取得明显成效,“十一五”以来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66,协议引资25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5.1亿元。

   

狠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全面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按照丽江市实施国家生态安全重要屏障建设要求,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宁蒗建设等工作,对644.7万亩天然林进行了有效保护,实施了22.5万亩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52.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2.52平方公里;认真抓好中低产林改造、全民义务植树等工作。加强林政资源管理,严厉查处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组建了515人的县乡专业防火队伍。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全县林业生态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从“十五”末的54%上升到目前的68.7%,蓝天绿地、青山碧水的生态优势更加凸显。加强泸沽湖水污染综合防治,泸沽湖稳定保持I类水质。通过积极争取,省政府召开了泸沽湖保护治理工作会议,为泸沽湖环境保护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机遇。坚定不移地贯彻耕地保护基本国策,狠抓地质灾害防治。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工作,认真落实好年度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实施节能惠民工程,大力推广节能灯具;扎实开展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节能技改、违法排污整治等工作,节能减排各项指标控制在市级下达指标内。加强对煤矿和非煤矿山、排污企业的环境执法监管,坚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环评执行率达100%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一是教育事业实现快速发展。制定出台《宁蒗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加大教育投入,确保 “三个增长”。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 “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并通过省级复查和“国检”。县内两所高(完)中均跻身于云南省一级完中行列。全县中小学均配备了专兼职校医和保卫人员, 10所学校荣获云南省平安校园创建学校称号。深化教育改革,“宁海模式”持续巩固,继续实施教育重奖和高中骨干教师政府津贴等激励制度,全面推进绩效工资改革和岗位设置等工作。2012年一本上线人数达129人,居丽江市一区四县之首,理科考生还摘取了市状元桂冠。职业教育得到加强,“订单式”教育成为特色。学前教育加快发展,出台了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幼儿入园率达到46.4%

二是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实施县医院改扩建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县乡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加快疾病预防、医疗救治、食品药品执法监督、重大疫情监测网络四大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居民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是文体广电事业长足进步。制定出台《关于实施旅文强县战略加强文化建设的决定》,启动实施文化建设“八大工程”,着力打造“宁蒗十大文化精品”。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民族文化广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文化惠民示范村等项目。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有15万人口受益。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5%,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75%。积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重视民族文化保护,整理出版一批民族文化作品。启动泸沽湖摩梭母系文化申报世界遗产工作;组建小凉山民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子。

四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各类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77万人,新增扩面2.49万人,其中新农保参保人数125484人,参保率为98.02%;城乡低保做到应保尽保,58550人农村困难群众和9678人城市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达到96.6%。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步伐,做好低收入家庭住房补贴扩面工作,实施好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地震安居等工程。

五是安定和谐局面更加稳固。坚持民主法治作为根本保障,把建设和谐家园作为共同追求。积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社会法制化水平、依法执政能力不断增强。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工作取得实效。积极支持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工商联工作。认真落实综治维稳责任制,切实抓好民族与宗教工作,全面加强藏区维稳和反恐处突等工作,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继续保持了社会政治大局和谐稳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禁毒防艾人民战争深入推进。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扎实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和矛盾纠纷排查,平安和谐宁蒗建设深入推进,形成了汇各方之智、合万众之心团结奋进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