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示公告 领导讲话 基层党建 组织工作 党史教育 先锋视角
文林村:“小支部”引领“大跨越”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4-20 11:07:06    点击率:455

古城区大研街道义尚社区文林村地处丽江古城东郊,有居民162户536人,设有1个党支部,有党员49名。文林村是丽江古城内纳西人整体居住的村落,也是古城内留守住活态文化的村落之一。在实施“旅游先锋”工程中,文林党支部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确立“五大”发展定位,着力谋发展、造环境、树新风、优治理、同富裕。

坚持党建引领,旅游发展快起来

文林村牢固树立“旅游先锋”理念,努力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将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创造性地走出一条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新路子。一是“三个强化”,打造旅游“新引擎”。强化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组织架构,文林村设有党支部、村委会、议事会、老年协会、妇女会和共青团,党支部每月至少召开1次支委会,每季度至少召开1次支部大会、协商议事会,对村内的重要事项,共同论证,共同监督,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强化党员联系群众工作,推行党员带头开展志愿服务、支部党员带头致富等活动,评选出“党员旅游振兴示范户”3家,“党员文化传承户”2家,“党员致富示范户”2家,制作标牌,标明党员姓名,接受群众监督,增强党员示范户家庭成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强化党员队伍建设,加强教育培训,积极为党员“充电”,切实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员的“双带”能力,积极大胆地吸纳有文化的青年入党,把退伍回乡青年、返乡创业人员、农村发展能人等培养成为党员,把农村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把优秀村干部培养成村支书,为党组织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二是搭建平台,注入发展“新活力”。文林村结合发展现状和居民的多样化需求,打造茶马古道商业圈、建立茶马古道联盟、建立“花雨东林”民族文化走廊,通过文化交流、资源共享带动村落经济发展。村党支部、村小组对前来承租的经营户进行审核,有选择性地引进119家客栈、41家餐饮店、54家商铺,推动文林旅游高质量发展。为规范商户的经营行为,村党支部与全村214家商户签订《诚信经营协议》,进一步规范了行业秩序。三是因势利导,催生发展“新动力”。村党支部充分发挥紧靠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独特区位优势,依靠深厚的群众基础,大力挖掘纳西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目前文林村中有制作麦芽糖的高手,有酿醋的专业户,有做粉的传承人,有民居建筑的工艺师和设计专家,有古建彩画的传承人,有缝纫、制革、做鞋的著名工匠,有活跃在丽江的美食大厨等等。这些资源是文林乡村振兴中的主力军,是旅游发展的优先因素。

坚持项目推动,自然生态美起来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居民安居乐业的前提,文林村能将纳西原住居民整体坚守在古城是因为有好的宜居之所。一是秉持保护理念,明确旅游振兴目标。村党支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抢抓旅游发展新契机,以“在保护的前提下发展”为定位,整合现有资源优势,抓特色、挖活态、谋发展,制定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守护古城活态文化、建设文林古村落文化旅游村、大力发展村落经济”的振兴目标,通过不断完善城市休闲功能、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提升旅游发展水平,全力打造宜人、宜居、宜游、宜业的山水名村。二是强化基础设施,推进最美乡村建设。自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启动以来,文林村党支部推行党务公开、村务公开,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决策、阳光运行,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先后投入项目资金2360万元,建成文林新村的各种公共设施,重点实施院落新建、道路拓宽等基础设施建设,将绿化、美化、亮化、污水处理等系统配套建设同步推进,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优美、恬静安逸的舒适环境。邀请老党员、老干部、老长辈为美丽乡村建设建言献策;积极组织引导支部党员和群众投身美丽乡村建设,将基层党建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切实发挥了党支部和党员在建设美丽乡村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发挥带头作用,留住蓝天碧水绿地。在党支部班子的倡导下,居民养花种草的传统得到了传承延续,创建绿色庭院工作在居民中蔚然成风,辖区公共绿化建设面积达到20000平方米,具有独特魅力的纳西庭院受到外来游客和承租商户的青睐。支部班子带头跑项目、争资金,先后完成了自来水管道的整体升级改造和24000平方米五花石路面铺设改造工作。党员干部带领群众积极参与村内亮化、绿化、美化和生态保护项目建设,文林面貌焕然一新。

坚持典型引领,文明乡风树起来

乡风是一个地方的重要精神标识,文明、和合、美丽,必须用良好的乡风做铺垫。一是崇尚文明,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文林”是“文仕如林”之意,文林村历来重视教育,历代均有教育名人,因家家有读书声,曾誉为“书声巷”。有从教百年的教育世家,如:李廷俊、李义宇、李世宇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约有从教人员47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全村党员干部更加认识到教育在村落发展中的重要性,村党支部通过引进外地有丰富经验的团队,开办了“文林实验学校”,率先实现普及12年制教育,不仅解决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文林村的适龄学子也可以优先入学,减轻了教育负担。二是培养美德,传承引领优良家风家训。文林村崇义尚德,有众多优良家训家风,比如“仁义之道、信而不失、俭约之志、始终不渝”教导子女要重义守信、勤俭持家;“耕读一生乐事,家和四季平安”教育后代要耕读传家,邻里和合。党支部每年举办“文林村优秀家风家训传承示范户”表彰活动,将好家风家训纳入家谱村史、融入村规民约。通过党支部会提议,经村党支部和村小组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由居民、经营户和游客评议,杨东红、王金铁等20余户家庭先后被评为“优秀家风家训传承示范户”,向广大游客和经营户传达了纳西族人民开放包容、健康向上的民族精神,展示了丽江古城的靓丽名片。三是深挖精髓,展示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文林村素有“乐舞之乡”的美誉,建有“纳西古乐”“白沙细乐”“热美蹉”“勒巴蹉”等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点,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村党支部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在村内大力挖掘传统文化的传承人,组建了有102人的乐舞队伍,在“和美大研·古城邻里文化节”和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广泛开展民族民间歌舞展演、东巴传统祈福、“古城之夜”打跳等文化活动,每年开展“花雨东林”纳西火把节,展示文林独特的文化特色,让居民、经营户和游客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活动,感受到文林独特的魅力,巩固提升古城旅游品质,深受各方好评。

坚持组织联动,乡村治理好起来

在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加速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任务愈发紧迫。文林村结合实际,完善组织体系,实现“治理有效”。一是法治为本,打造教育普法阵地。开展法治文化进村落行动,打造村民“看得见”的普法阵地。定期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题培训工作,开辟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栏。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播放有关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宣传标语和公益广告,进一步加强辖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围绕婚姻家庭矛盾、邻里纠纷,举办“当家人”法律知识培训,力求家庭“主事人”懂法守法;针对财产分割、以房养老问题,开展“送法上门”关爱服务,帮助高龄老人安享晚年。二是自治为基,健全完善村规民约。针对社会管理中一些法律界限不明晰、道德管不住的现实问题,党支部积极吸收村民自治理念,从基本制度层面明确了“村落事务怎么办”。规范程序制定了《村规民约》,在组织村民代表积极提议和讨论的基础上,经修改完善后在村民大会上表决通过,并将村规民约印制成册发放到户,宣讲到人,落到实处,形成了村民都能依“约”做事的良好氛围。三是德治为先,引导村民崇德向善。党支部坚持每周五组织党员开展市容环境清洁活动,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环境卫生大清扫、河道清淤、路面冲洗等各类服务,保持村内良好的环境卫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乡村文化,塑造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新的道德标准,得到了游客和经营户的普遍好评。结合支部主题党日、党员志愿服务等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参与治安联防、义务消防等活动,组建民间志愿消防队7支,全天候24小时开展防火巡查,形成富有古城特色的消防安全防范体系。

坚持发展特色经济,群众增收富起来

文林村依据自身特有的区位、活态文化等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找准定位,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居民收入,打造文林发展新模式,走进了幸福大道。一是发展庭院经济,拓宽创业渠道。实施美丽乡村项目后,全村新建房屋达到165户,房屋总面积为3.9万平方米,建设投资达1.08亿元。在党支部的服务引领下,支部党员带头发展庭院外租、打造特色民居客栈等庭院经济,建设以休闲美食、观光购物为主题的丽江古城旅游新亮点,探索出一条依靠庭院经济,发展旅游服务,促进居民增收的新路子,为文林村和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2017年,文林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484万元,比上年末增长了201%,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万元。二是实施股份合作,推动集体增收。在党支部领导下,经全体村民同意,文林村以集体公共资产出租等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80万元,强基惠农“股份合作”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有效破解了村组级无钱办事的难题。三是成立服务公司,激发旅游竞争力。文林村的目标是打造历史文化遗产的集中体验区、高品质纳西文化休闲的城市客厅和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党支部带头抓好特色产业发展,成立丽江文林旅游文化开发有限公司,把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和丽江古城东郊环境整治有机结合起来,修建大型停车场、大型游客接待中心、民俗美食街,鼓励党员和居民参与经营活动和文化传承,在完善村落旅游设施基础上增强游客体验指数,提升竞争力。文林村下一步还将建设丽江古城花雨东林纳西多元文化走廊,进一步提升丽江古城文化旅游的内涵。 (古城区委组织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