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古城区结合实际,以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采取“一个办法、两项改革、五大建设、八项治理”的具体措施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制定一个办法。完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制定出台《丽江市古城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在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园林绿化等几个方面,树立规范、制定标准,将市容和环境综合整治延伸到每个社区、每个角落。
推行两项改革。一是成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主要行使环境卫生、市政、市容、绿化、规划管理以及流动商贩、露天经营、城市交通、客运秩序等方面的城市管理职能,解决部门之间交叉管理、职责不清、标准不一等影响城市管理执法的问题。二是组建环卫服务公司,改变城市管理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尴尬角色。组建环卫服务公司,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行业监管、公司经营,划块包干、质效挂钩的模式,实行独立法人,自负盈亏,变原来行政隶属关系为合同契约关系,规范劳动用工,切实提高保洁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人文效益和经济效益。
推进五大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排污管网建设。加快推进第二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实现主城区排污管网全覆盖。二是垃圾处理体系建设。加快丽江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工程建设,建设4至5个垃圾中转站、60座社区垃圾房等环卫基础设施。三是城市“断头路”畅通建设。全面打通雪山路二期、龙泉路等6条城市“断头路”。实施背街小巷、城中村、城郊结合部破损路面修复改造工程,实现城区道路全面硬化。四是城市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及时维护和维修好破损的人行道和车行道,确保道路畅通。实施天雨集团商务楼和云燕宾馆拆除绿化工程,实施古城医院分院环境整治等。五是节能路灯工程建设。全面实施城市路灯节能改造,实施老丽鹤路祥和段太阳能路灯工程,着力推进城中村、城郊结合部和社区路灯建设,不断扩大路灯覆盖面。
实施八项综合整治。一是广告牌整治。对设置不规范、未经审批、擅自设置、严重破损、陈旧及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影响市容市貌的各类户外广告进行规范和清理整顿。二是违章建筑整治。以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四个街道为主,对城市主、次干道周边影响市容市貌的不协调建筑,居民区内一些历史遗留的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城中村”新建的严重影响市容市貌的违章建筑为整治重点,坚持“拆、建、管”相结合,建管并重,强化整改。三是建筑垃圾整治。突出建筑工地源头管理,强化属地责任,坚持属地管理,全面落实签订承诺书和缴纳保证金制度。四是城郊结合部环境卫生整治。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齐抓共管”的方针,进一步推行定点倾倒、定员收集、定时清运的环卫保洁制度,落实责任,分片包干,形成环卫局、街道办事处共同监管的环卫监管格局。五是古城噪声整治。不断巩固古城、束河古镇的噪声整治成果,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古城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丽江古城品牌、民族文化保护与酒吧一条街品牌的关系,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的关系,秉持“服务为主、执法为辅”的理念,加强噪声监管,切实解决噪声扰民问题。六是市容秩序整治。依据城市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对出摊占道、流动商贩、扬尘污染、油烟和噪声扰民和充气物广告、街道脏乱差等违法违规现象予以查处,为广大市民营造一个和谐、文明、有序的城市环境。七是饮食服务业环境污染整治。以古城水系保护为重点,加大古城片区的餐饮油烟油水整治力度,推广环保治污技术,引进1至2家治污企业,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分批分期完成500台油水分离器安装任务。八是面山及沙石场整治。以城区四个街道辖区范围内的砂石开采点、加工场为整治对象,用4个月左右的时间,采取取缔封停、综合整治、科学布局和生态恢复治理等方式,维护面山砂石资源开采加工秩序。
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古城区全体党员干部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累和完善城市管理的经验,探索新的管理措施。从细节入手,疏堵结合,变被动为主动,把城市管理各项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长效管理轨道,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抓、社会参与的“大城管”工作体系,全面提升城市整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