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蒗县按照省委“一年布局突破、两年全面铺开、三年实现三个显著成效”的总体部署,根据基层服务型党组织“8433”创建目标,以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为着眼点,锁定“八有”服务目标,构建“四级”服务体系,健全“三联”服务机制,落实 “三化”服务要求,全面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一是调整充实县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二是层层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确保全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全覆盖。三是层层签订《年度基层党建目标考核责任书》,逐级分解细化基层党组织书记基层党建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问题清单。四是制定出台《宁蒗县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办法(试行)》,《宁蒗基层党建工作问责办法(试行)》。五是制定出台《宁蒗县党建调研督查工作办法(试行)》,采取随机调查、专项检查、跟踪检查等形式,定期不定期深入基层调研督查,推动工作落实。
从严抓实专题教育。一是从严抓实专题教育各项工作,有力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推动了全县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二是深入开展“六个严禁”专项整治。深入治理“为官不为”问题,认真整改“不严不实”问题。三是严格开展不作为乱作为专项治理,着力解决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损害群众利益问题。
夯实服务基础。一是加大组织覆盖, 2015年共调整设置基层党组织259个,其中党总支37个。二是强化示范带动,推进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常态化。2015年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采取县级领导挂钩、县直部门一把手挂任第一书记、县委组织部干部联系和乡(镇)党委书记指导等方式进行集中整顿转化,促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工作取得实效。三是规范基层党组织基础党务,以落实《宁蒗县村(社区)十项制度》和10个工作记录本为抓手,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
建强服务队伍。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近三年来,依托县委党校,切实将乡镇、县直部门党组织书记以及村“三委”干部轮训一遍。二是加强“第一书记”队伍建设。近三年来,共选派了673名年轻机关干部、45周岁以下的县直部门党员“一把手”到村(社区)担任新农村指导员和“第一书记”。三是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2008年以来,共选派190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目前,全县在岗大学生村官共有68名。四是加强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2015年发展党员325名。2014年以来,农村党员、社区党员的培训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2015年对10026名党员进行了民主评议,发放农村老党员生活补贴和困难党员帮扶救助资金16.8万元。五是按副科级选配15个乡(镇)党委组织委员,配齐组织干事,进一步充实基层党务工作力量。
夯实服务阵地。一是加强活动场所建设。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先后筹集3000多万元资金,对全县91个村(社区)活动场所进行规范化建设,设立党员活动室、为民服务点、值班室等。同时,整合活动场所资源,突出服务主题,去除行政化,实行村干部集中办公,将更多的办公室作为为民服务的场所,让群众享受温馨、贴心服务。延伸服务阵地,整合美丽乡村、农村文化活动室等建设项目和扶贫开发、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建设村民小组活动场所54个,统筹配套便民小超市、文体娱乐设施、图书室等,既方便党员,更方便了群众。二是强力推进村(社区)组织活动场所建设。2015年全县建设完成9个村和10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
构建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县、乡(镇)、村(社区)、村(居)民小组四级为民服务中心(站、点)建设。二是构建四级综合服务平台。依托四级为民服务中心(站、点),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分两批完成116个综合服务平台站点建设。对全县500名操作员进行业务培训,提升操作技能,开展为期1个月的综合平台办事服务“大竞赛”。目前,全县综合平台县乡村基本情况、领导班子信息已全部完善,办结各类便民事项10000余件。三是建立县、乡、村、组四级党建责任区,实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建立四级党建联席会议制度。
搭建服务载体。一是完善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广泛开展“联系贫困户、联系残疾人、联系‘三留守’人员;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帮扶改善生活条件”的“三联双帮”活动。2015 年,全县4709名干部联系贫困户、残疾人、“三留守”人员共计9475户,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帮扶改善生活条件。二是组织机关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工作,全县共有69个单位713名在职党员分别到7个社区开展服务群众5500余人次,为社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358件次,推动服务群众工作常态化。三是抓实“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全力推进扶贫攻坚工作。四是认真开展“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五是扎实开展“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2014年以来,在15个乡(镇)发放“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2000余万元。六是宁利乡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取得明显成效。围绕“强组织、兴产业、富百姓、重实效”的目标,按照“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思路,以“3个统筹保障、4类整合支撑、5项双推互促”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整乡“双推进”的实践路径。七是积极探索基层党建与水电移民开发、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文化旅游产业转型、涉藏维稳等工作互动互促、融合发展的“1+X”党建模式及实践路径,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五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强化服务保障。一是按每人每月500元的标准落实乡(镇)干部工作岗位津贴。二是按社区5万元,村委会3万元,村(居)民小组党组织1000元的标准全面提高村(社区)工作经费。三是按社区干部2000-2200元,村干部1400-1600元,村(居)民小组党组织负责人、小组长和副组长每月100元、50元的补贴,全面提高村(社区)干部待遇。按人均400元的标准缴纳村(社区)在岗“三委”班子成员养老保险金,全额代缴医疗保险。2015年,评选表彰10名优秀村(社区)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