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示公告 领导讲话 基层党建 组织工作 党史教育 先锋视角
丽江玉龙积极探索“党建+”融合双推 九河乡“造血式”脱贫攻坚带动一方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6-01 14:58:09    点击率:412

云南网讯(记者王法 通讯员 舒承静)“党建+脱贫攻坚、党建+产业发展、党建+生态保护、党建+民族团结”在基层乡镇的探索,效果究竟怎么样?丽江市玉龙县九河乡是传统的农业大乡,农业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92%,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全乡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51户971人,贫困人口主要集中于河源、金普两个贫困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九河乡党委把“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发展思路贯穿于精准扶贫全过程,紧紧围绕“山区发展特色药材,坝区半山区发展蔬菜烤烟”的产业发展思路,认真落实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生态保护发展与生态脱贫、产业脱贫相结合的新路子,把产业脱贫作为“造血式”扶贫的重要举措,在“金沙江云岭先锋党建长廊”行动中不断探索,总结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配强村级班子 党员要做社会发展的“红色引擎”

丽江九河白族乡党委下设12个党总支68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571名。近年来,乡党委切实担负起抓党建的主体责任,抓班子、强队伍,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探索出了一个核心、二个带动、三个作用的“一二三”发展模式,在党建+脱贫攻坚、党建+产业发展、党建+生态保护、党建+民族团结等工作中总结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带队伍必须抓基层,抓基层必须强支部。有没有一个坚强团结的领导班子,有没有一支强有力的党员队伍,有没有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党员的堡垒核心作用,事关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九河乡党委始终坚持“把好干部用起来、把好班子建起来、把好党员教出来”的思路,提出选人用人五条标准:一是政治素质强,作风正派;二是公平公正,群众信得过;三是个人素质好,本领强;四是敢于面对群众,敢于面对矛盾;五是符合选举条件。在选人用人中严格执行,确保选出好干部、好代表。

乡党委不断完善机制,选贤任能,在2016年“村三委”换届选举中,九河乡新当选总支书记6名(其中女总支书记1名),连选连任总支书记5名。当选村民委员会主任共11人,新当选10人,新一届村委会主任平均年龄40岁,年龄最小的仅25岁。当选监委员会主任共11人,新当选10人,监委会主任平均年龄32岁。通过民族、男女、新老搭配,将一大批素质好、水平高、本领强、信得过、符合条件的同志选到干部队伍中,实现“村三委”班子大换血,为各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新班子上任以来,舍小家顾大家,为民办好事办实事,得到广大党员群众的信任。

香格里村的党组织书记和柏华是个退伍军人,他曾获县级“优秀党务工作者”表彰。带领村民发展过黄姜、秦艽、烤烟、魔芋等多个产业,一次次失败,仍坚持不懈的探索,找出了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路子,带领村民种植中药材、黄皮蜜梨、冬桃等580亩,带头种植魔芋70亩,带领其他党员群众种植150亩,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注入新的经济增长点,被村民称为“疯子书记”。九河村的女总支书记张金娣,带领妇女致富,在村民中很有威信,是当地出名的“女汉子”,2017年4月获得“云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金普村党总支书记张怀军在外打工时曾被授予“优秀农民工”称号,他返乡发展产业,成立了丽江普源生态农业综合公司,成绩显著,被市科协评为“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基地”和市级“科技先进个人”,当选党总支书记后,他坚持工作在生态保护任务最重、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的一线,依靠自己的公司带领村民致富,成立合作社,每年给当地村民的劳务费就达二百多万,同总支班子成员一起探索出一条保护生态、发展产业的新路子。

同时九河乡党委始终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实到广大党员的管理中,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将如何做一名合格党员的要求贯穿到生产发展及日常生活中,让广大农村党员牢记是党员就必须付出更多辛劳、接受更严格的约束,在享受利益时党员往后退一步,让群众先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已经成为九河乡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红色引擎”。

党建+脱贫攻坚 目前全乡共脱贫198户775人

九河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中紧扣中心任务,发挥实质作用,以党建为保障,发挥“双带”作用,在带头致富、带领致富上发光发亮。

九河乡农业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92%,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全乡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51户971人,贫困人口主要集中于河源、金普两个贫困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九河乡党委把“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发展思路贯穿于精准扶贫全过程,紧紧围绕“山区发展特色药材,坝区半山区发展蔬菜烤烟”的产业发展思路,认真落实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生态保护发展与生态脱贫、产业脱贫相结合的新路子,把产业脱贫作为“造血式”扶贫的重要举措。

通过政府主导推动、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互动、能人大户促动、干部帮扶联动措施,在贫困户自愿的条件下,整合贫困户扶贫产业发展资金,探索“党(总)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同时乡党委切实发挥中心引领作用,明确书记抓、抓书记、班子成员分片包干的责任体系,建立健全驻村扶贫工作队指导、乡村干部配合、村“三委”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由市、县、乡三级干部职工共767人挂钩联系帮扶,2家市级单位、12家县级单位和乡人民政府选派26名工作队员,组成11支工作队驻村帮扶指导,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一个单位挂包、有一支驻村扶贫工作队,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户,确保全乡251户971名贫困人口不漏人、不漏户,每一个贫困户都有至少一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把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目标、任务、措施分解落实到领导干部身上,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不脱贫“不收兵”。截止目前,全乡共脱贫198户775人,2017年计划退出贫困13户46人。

党建+产业发展 年均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7158人

九河乡党委在全乡的产业发展中坚持以“确定一名带头人、发展一项规模化产业、培育一批示范户、带动一片群众增收致富”为总体思路,要求各党总支因地制宜带动群众发展产业。以成规模、创品牌、增效益为目标,以农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加快推进烤烟、药材、蔬菜、畜牧等高原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发挥公司、合作社、党员创业园作用,发展设施农业、露天蔬菜、药材、山葵、雪桃、蓝莓、草莓、黄皮梨、冬桃等特色种植,稻田鱼、蜜蜂、林麝等特色养殖,去年全乡经济总收入达29978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408元。

山葵种植产业、生态种养殖产业、无公害蔬菜产业、稻田养鱼和木雕产业、中药材种植产业、烤烟和水果产业等高原特色种养殖业正蓬勃发展。龙应村的九鑫,中和村的源龙、盛兴、易丰4个生产示范基地种植蔬菜784亩、蓝莓80亩,解决了近600人的就业问题,投资35万元实施了九安村委会216户蔬菜大棚工程;完成烤烟种植7610亩,实现经济收入2630.23万元;引导种植秦艽、滇重楼、云木香、独定子、附子等中药材4250亩;引导扶持民营企业从事特色种养殖经营,九河玉河生态种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完成“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基础厂房标准化建设;金普村山葵基地共种植山葵1080亩、丽江江泽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繁育的“丽江猪”推广工作顺利开展;甸头村的军择专业种养殖合作社养殖稻田鱼370亩;位于中和村的云南广福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蔬菜种植、玉龙县九河欣兴农业开发种植有限公司的蔬菜和蓝莓种植,位于金普村的丽江普源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山葵种植和加工,位于龙应村的九香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梅兰菜种植加工等订单农业,为群众发展致富拓宽路子,有力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梅兰菜、青刺果尖、猪肝渣等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可专利、九河白族民族服饰商标图案获得外观包装专利。同时九河乡是农业人口大乡,全乡年均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7158人,实现经济收入3653万元,促进全乡经济新增长。

党建+民族大融合 建起全县第一家“留守儿童之家”

九河乡境内居住着白族、纳西族、普米族、傈僳族、汉族五个民族,乡党委始终坚持讲团结、抓经济、求发展的工作思路,大力弘扬各族文化,努力打造民族团结示范点。以弘扬传承发展优秀民族文化为抓手,积极组织成立乡村文化团体,目前共有9个文艺演出队伍。同时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和谐发展的有机结合,探究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模式,组织了6支党建文艺宣传队,用少数民族语言,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宣传党的政策。每年如期举办“富旺舞”民俗文化节,2016年8月,金普、河源普米族群众与宁蒗普米群众、怒江兰坪普米群众在金普村委会进行了普米文化交流,为金普、河源两个省级贫困村传承普米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文化富民,顺利实施整族帮扶项目和探索开发农旅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金普村,全村共有320户1320人,居住着普米族、纳西族和汉族,其中普米族占总人口的52%,因地处高寒山区,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思想落后,属于玉龙县13个省级贫困村之一,同时也是全省整族推进帮扶普米族的聚居村之一。金普村始终坚持把普米文化元素融入到整族推进帮扶之中,通过营造安居乐业的新环境,把金普村打造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使得普米族的民族文化,成为了金普村的一张靓丽名片。

九河村位于九河乡最南端,主要居住有白族、纳西族、汉族、彝族、傈僳族、普米族、回族等8个民族。九河村党总支书记是一名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她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工作,多次组织本村各族妇女到剑川学习木雕、到白沙学习刺绣,共组织木雕培训4期47人,刺绣1期24人,为提高当地妇女收入提供了基础。作为九河乡外出经商和劳务输出大村,九河村留守儿童人数已接近500人,是九河乡较大的留守儿童村。九河村党总支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得到了中国空军10万元的物质资助。同时,九河村委会提供了5间近2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作为活动场地,乡党委政府给予了3万元资金支持,对活动场地进行了必要的装修,经过近半年的紧张筹建,九河村“儿童快乐家园”于2016年10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儿童快乐家园”在周末全天开放,由村委会干部轮流进行管理,另有一名教师志愿者在儿童之家免费服务指导,给全村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的学习、生活、娱乐场所,搭建了一个与家长、监护人沟通交流的的互动平台,推动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

龙应村是我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保护区,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人众多,民族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村党总支组织村内党员和文化艺人将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编排成白族语言小品《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快板小调《民心永向共产党》等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节目,利用群众集中的节庆日进行演出。2013年3月党总支组织村内文化传承人姚国珍、姚福花在龙应完小创办白族三弦弹唱班,现已完成培训4期107人。由于人多地少,龙应村大部分群众外出务工,共有526名留守儿童,在村党总支的努力下,2016年在龙应村成立了玉龙县第一家“留守儿童之家”,解决了广大外出务工群众的后顾之忧,保障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党建+生态保护,靠山吃山伐木为生被淘汰

位于老君山九十九龙潭脚下的河源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生态环境脆弱,公共服务滞后,基础设施较差,山大沟深,居住分散。因此乡党委将河源村定位为生态环境保护示范村,“生态美”是一切发展的前提。村党总支立足资源、抓住特色、优化结构、发挥优势,形成中药材、畜牧业等生态农产业。积极探索“三生共赢”发展模式,让村民树立生态保护理念,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共赢,为保护该地区生物多样性,河源村党总支多次拒绝了烤烟等对生态平衡有影响的发展机会,严禁使用农药化肥,坚持将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鼓励村民发展林下经济。积极开展老君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社区发展项目,开展环保互助扶持金项目,以小额信贷贷款形式扶持村小组,发展生态产业。同时为保护好林区植被,河源村“两委”联席会议通过了《河源村关于禁伐林木,保护生态环境的决议》,各村民小组均召开户主会议,对封山育林进行明确的规定,对乱伐林木的处罚统一了共识,均制定通过了各村的封山保护条例。经过几年的发展,当地居民已从被迫到主动保护生态,逐步探索出一条生态经济道路。利用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发展野生菌种植、蜜蜂养殖。目前当地的野生菌、蜂蜜已在丽江市场小有名气,产品供不应求。养蜂作为主要产业,目前全村共有315户农户参与,养蜂400余箱,2016年产值达6吨,收入84万元。同时,保护环境以后,大自然回赠的野生虫草、竹笋、木耳、香菌已给了当地居民一笔可观的收入,传统靠山吃山伐木为生的原始生活习惯已被淘汰。此外,依托国家著名景区九十九龙潭的地域优势,当地村民积极参与旅游,将当地原生态产品就地销售、到景区打工,解决了剩余劳动力问题。

党建+重大项目协调积极探索“党建+x”融合双推新

在重大项目协调中,全乡各支部、党员积极发挥作用,在协调中党支部冲在前,在利益面前党员先让步,在党员群众共同努力下,滇中引水、雄古工业园区建设、丽香高速公路建设、国道214线升级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为九河乡如期实现精准脱贫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完成了滇中引水项目香炉山隧洞2号支洞工程项目249.7亩征地并确保滇中引水工程顺利开工;完成了丽香高速公路前期的实物指标调查工作;投入195万元加强了九安村及周边村基层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力度;投入51.9802万元解决了部分大丽高速公路沿线道路、沟渠恢复和弃土场完善、征地补偿等长期遗留问题;投入134.2万实施了金普村委会木化组、河源村委会单岭、新房、大栗坪、松坪组的整村推进项目;国道214线升级改造九河段工程顺利实施;全力做好雄古工业园区的各项协调工作,努力创建绿色园区;投资1750.85万元在九河、北高、南高三个村委会实施的土地整理项目顺利推进。

该乡驻村工作队认为,面对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包罗万象的新态势、新变化,九河乡党委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探索“党建+x”融合双推新模式,积极创新党组织在农村工作中的正确打开方式,有力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在“金沙江云岭先锋党建长廊”工作中走出了一条党组织带路、党员干部带头、上下联动、全民动员、经济进步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