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阴霾还没有散去,重建的号角已经吹响。一个多月来,宁蒗县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广大党员积极投身抗震救灾第一线,充分发挥领导核心、骨干带头和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群众全力与无情的灾难作斗争,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阶段性胜利。
抗震救灾,党组织就是领导核心
灾情就是命令。地震发生后,房倒屋塌、交通混乱,人心惶惶。县委、县政府第一时间召开应急会议,启动了一级应急预案,在灾区成立了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由县委书记杨光银坐镇指挥,县级党员领导干部挂钩各受灾村委会 ,并担任各工作组组长 ,县直部门党员负责人挂钩灾区各村民小组 ,分级落实责任 ,全力统筹地震抢险救灾工作。永宁乡党委迅速行动,协调医疗、教育、交通、电力等各方面力量,组建了 9支抗震救灾党员先锋队全力投入到急、难、险、重的抗旱救灾工作中,竭力将灾区群众的损失减少到最低。各村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号召动员共产党员团结带领灾区群众奋力生产自救,为早日实现抗震救灾全面胜利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抗震救灾,共产党员就是群众的主心骨
地震发生后,全县各级共产党员迅速组成抗震救灾先锋队到现场参与救援。白天抗震救灾,晚上值班守夜,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很多基层共产党员顾不上自己家的老人、妻儿,甚至来不及问一问自己家的房屋可有倒损。县委组织部党员干部杨圣明在得知老家房屋垮塌后,没有赶回老家,而是第一时间来到组织部办公室,电话了解各村委会的受灾情况。在救灾一线,党员心系群众安危,吃苦在前,冲锋在前,把抗震救灾作为“四群”教育最直接的实践,以自己的言行忠实履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承诺,党员成为了人民群众的“顶梁柱”。在党员的示范带动下,受灾群众齐心协力,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在全县受灾较重的乡(镇)和村(社区),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解救被困群众、排危除险、清理道路,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做到了有党旗的地方就有凝聚力,有党员的地方就有战斗力。
全县各级领导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靠前指挥,冲锋在前,在抗震救灾前线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分片包点深入一线组织抢险救灾、排查灾情隐患,及时把省、市委领导的指示精神传达给基层党员干部,把上级党组织和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送到受灾群众当中,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党员领导干部先锋形象的时代诠释。永宁乡永宁村受灾较重,群众们心有余悸,看着党员干部们忙碌的身影,他们说:“尽管我们还担心害怕,但看到这么多党员都和我们在一起,我们心里踏实,也就不慌了”。
抗震救灾,挂钩干部就是群众的“雪中炭”
地震发生的时候,永宁乡永宁村的陈凤昌还在田里忙碌着,待他跑回家,被地震撕裂的院墙、房屋让他欲哭无泪,这个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只有 2000元的 4口之家因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陷入了无望的困境。他看着在旁痛哭的家属一筹莫展,一家人悲痛之时,乡里的干部杨增兰急急赶来,陈凤昌一下子站起来抓住杨增兰的手,就像抓住了生活的希望。自从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以来,作为陈凤昌一家的挂钩联系干部,这已经是杨增兰这个月第 3次来看望这个困难的家庭。地震之后,市、县、乡 285名干部通过电话在第一时间了解了联系农户的受灾情况,并在当天晚上,全部赶到了农户家里,与群众一起面对困难,抗震救灾。救灾物资还没到,干部们自己掏钱为老百姓送去了吃的喝的,救援队伍还没到,干部们就与群众一起动手抢险救援,在地震的阴霾中,挂钩干部成为抗震救灾中的又一支中坚力量。
在宁蒗地震灾区,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真正在党员与群众之间筑起了一道震不垮的桥梁。医疗、民政、电力、水利、运输、电信等各部门干部职工在党组织的率领下也深入一线,积极开展抢救治疗受伤人员、救助受灾群众,抢修受损道路等工作。全县机关干部职工坚守岗位,坚持 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时组织群众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妥善做好安置和防范工作,切实维护了灾区社会安定、人心稳定,成为抗震救灾的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