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蒗县俗称小凉山,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原因,这里一直是全市乃至全省扶贫难度最大、最典型的原始贫困地区之一。都说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引领新农村建设、保民生、促发展的中坚力量,可是在宁蒗,仅仅在5年前,大部分村级组织还“居无定所”。
无“家”可归
一些村因为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公章随身带,办公靠膝盖”成为当时一些农村干部工作场景的真实写照。开两委会,只能是在村干部家里,而开党员大会或是村民代表会议的时候,因为没有地方,许多党员和代表也就不重视,经常缺席。渐渐地,村组织在村民眼里,成了虚有其名的摆设。而对村民来说,偌大个村,除了自己家,就是别人家。多年来,到了农闲时节,干什么的都有,想学点技术知识,丰富一下文化生活,搞点健身运动却没有场地。
村组织没有“家”, 不用说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就连正常开展党的活动都有困难,农村党员干部的工作开展起来也是力不从心。金棉乡一位村民说,村级组织没有固定办公的地方,他为了登记结婚,山前山后找村干部开证明,整整办了4天,才结了婚。
落户安“家”
2006年,党中央提出抓紧解决部分村级组织无活动场所问题,中央将投入17.5亿元,为全国近10万个建制村的村级组织安“家”。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村级组织场所实现全覆盖的目标。村干部们得到消息,欢呼雀跃,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让村民终于有了领路人。
2007年,宁蒗县召开了全县党的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和启动了党的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迈出了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的步伐。两年时间,县委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因村制宜,多措并举,在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和市直挂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共计投入资金1027.52万元,各乡镇筹措资金30多万元,广大党员、共青团员和当地群众自愿投工投劳3000多个工日,全面完成了91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今年,县委、县政府计划再投资1080.32万元,改善31个村级组织办公场所设施条件。
“家”建起来了,还得想办法让村干部和村民们能真正享受这个“家”的温暖。县委又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充分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综合作用的意见》,为各村活动场所配备了办公用品及家具,配套建设为民服务站,健全和落实各项管理使用制度,确保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正常运行。
成“家”立业
村组织的新“家”已经成为村里的政治中心,墙上最显眼的位置挂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党建制度一应俱全,党务、政务公开的信息一目了然。村里的钱是不是都用在刀刃上、村里今年要为村民办哪些事、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是不是都得到了落实等等,村民不用再跑着到处问,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事儿早就工工整整写在了公告栏里。
2010年,正赶上村“两委”换届选举,“以前党员来开会坐的地方都没有,都是在院子里围个圈儿站着。新的村组织活动室盖好了,会议室又大又敞亮,在这选我们的带头人,大家都愿意来。”红桥乡一位村干部指着满屋的新桌椅,一脸满足的笑容。
这个“家”成为新农村发展事业上的里程碑,国家的好政策从这里宣传出去,支农惠农精神在这里得到落实,村民们在这里投出庄严的一票,也是在这里,村民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商量讨论自己“家”里的大事。
“家”有家规
为了让村干部和村民的新“家”和谐运转,县委以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制定了村级活动场所“星级达标”考评管理办法,从阵地设施、资料管理、制度规范和活动组织等各方面不断推进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一是加大硬件投入,按照“十有”标准(有党员活动室、有活动阵地标牌、有党章规定的基本内容、有党组织网络图、有电教设备、有规章制度、有学习资料、有党员形象、有开展活动的痕迹管理资料、有宣传栏及宣传标语)配齐活动设施,增强党建阵地承载力。二是以工作规范、记录详实为重点,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资料管理,不断创新和加强基层党组织的自身管理和党员管理服务工作,促进管理上水平、工作出实效。三是切实抓好“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学习教育培训制度、创建党员先锋岗制度、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发展党员工作制度、党费收缴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以及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等八项制度的规范化建设,使这些制度真正持之以恒、落到实处。四是认真抓好学习,严格组织生活,定期开好民主生活会,进一步规范党组织活动,不断丰富党员教育管理方式。
“家”给民足
村级活动场所成为了村民汲取知识,了解世界的新平台。农闲季节,乡里、村里组织村民学习农业技术,请来的专家给农民讲知识,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平台,村民们还能边看录像边学习。渐渐地,村民打麻将的少了,赌博的没有了。
村级组织的新“家”成了村民们的信息宝库和知识加油站,农民脱贫新思路有了、致富新门路通了。去年以来,各地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开展政策法规宣传、普法教育活动,积极宣传党的富民政策,抵制了不良思想的侵袭,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
“过去开个证明、办个执照,要耽误好几天工,现在不出村就能办妥。”村民毛务恰高兴地说。依托村级活动场所,各村普遍设立信访接待室、计生服务室、代理服务站,开展群众来访接待日、村民代表议事日、代理服务日等活动,帮助农民调解纠纷、代办证照、劳务输出等便民服务,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全县依托活动场所已建立代理服务站点91个。
集党员活动中心、村民议事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教育培训中心、信息集散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六位一体”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使村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党的温暖,提升了党组织的形象,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这还仅仅是一个起步,全县村级党组织已经建成91个温暖的“家”,恰似小凉山上91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必将使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坚如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