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农综办将于7月16日到宁蒗县验收投资300多万元的跑马坪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项目,小暑时节,该基地马铃薯花飘香,长势喜人。”今日,在丽江召开了全国马铃薯技术研讨与观摩会,参会的宁蒗县脱毒马铃薯中心主任、高级农业师李志鸿会后告诉记者。
马铃薯是宁蒗山区农民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在宁蒗县城乡居民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几乎达到“一日不可无薯”的地步,但由于科技含量不高、劳动者素质低下等原因,至上世纪末,马铃薯品种严重退化,全县马铃薯平均单产长期在690公斤左右徘徊,这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目前最大的难题,也是全县各族人民急盼解决的问题。
选择推广脱毒马铃薯科技项目
怎样让山区农民走出一条解决温饱、摆脱贫困的新路子?2005年,宁蒗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结合实际,提出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特别是要在科学技术应用上下工夫,彻底摆脱“马铃薯靠天生长,农民靠天吃饭”的状况,使马铃薯产业大发展的设想。
根据这一段设想,县农综办在深入到山区调查研究,深入到县马铃薯试验中心考察学习后,决定将植物茎尖脱毒技术应用到马铃薯茎尖脱毒生产上。2005年,在跑马坪乡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中投入财政资金114万元,建立了600亩脱毒马铃薯原种基地,当年生产原种90万公斤。2006年通过全县多点示范推广,最高单产达4100公斤,平均单产达1280公斤,比一般老品种翻了一番。为使这一先进的实用技术更广泛地应用到宁蒗马铃薯产业上,市、县农综办多次到马铃薯试验中心考察,到山间地头调研,当看到地里的马铃薯长势喜人,也看到了解决贫困山区农民温饱的前景,还看到了广大贫困山区农民脱贫奔小康的曙光。
加大投入 扩大种薯生产
自2007年至此2011年底,市县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900多万元,一是修建了脱毒马铃薯组织培养室360平方米,原原种植生产大棚4352平方米,购置仪器设备12台(件)修建种薯仓库420平方米;二是通过引水工程、排涝沟、生产路、生产桥的建设,跑马坪、红桥、战河等乡的脱毒马铃薯一级种、二级种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得到加强。脱毒马铃薯三级良繁体系建设逐年扩大,目前通过科学项目的实施选育和引进了12个马铃薯新品种,年生产脱毒马铃薯试管苗30万株,原原种200多万粒,原种150多万公斤,一级种700多万公斤,种薯除推广到全县15个乡镇外,还销售到外州市县。
成效明显 广大农民受益
当初穷得叮当响的跑马坪乡跑马坪村委会菜子沟村的村民们,总企盼秋天有个好收成,但是,期望一年又一年落空了。直到2006年,这里种上了农业综合开发推广的科技项目脱毒马铃薯,全村202亩脱毒马铃薯最高单产达2150公斤,过去连小土豆都填不饱肚子的村民,如今通过换购,家家吃上了白米饭,过上了好日子。种植脱毒马铃薯能大幅度增产增收的消息传遍了小凉山的村村寨寨,脱毒马铃薯是大有希望的产业成了彝族农民的共识。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科技项目的实施,脱毒马铃薯在宁蒗县大面积推广应用,最高单产达4200公斤,平均单产达1500公斤,全县年净增鲜薯4000多万公斤,人均增收鲜薯480公斤。“十一五”期间,全县平均每年播种马铃薯面积12.5万亩,占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5万亩的28%,平均年产鲜薯9万吨。自2005年以来至2011年,全年马铃薯产量年均增长16%。
宁蒗县“十二五”规划中,将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20万亩(2011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达16万亩),并确立将宁蒗建成滇西北最大的种植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基地的目标。马铃薯产业将成为宁蒗农村经济的第一优势产业,还不仅是从根本上拓宽了小凉山区农民解决温饱的一条主渠道,还将通过提高马铃薯的商品率、加工率,扩大脱毒马铃薯种薯的市场占有率,延长马铃薯产业链来增加产值,带动小凉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推动宁蒗经济社会大踏步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