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荒山不放松
近20年的时间里,李汝清凭他执著的精神和信念在束河街道龙泉社区庆云村承包荒山义务造林400多亩,种植了云南松380000多株和各种经济林果3000多株,把昔日的荒山变成了绿树成荫的果园,这是一名老共产党员20年来汗水和心血的结晶,是勤奋与坚持结出的硕果!
52岁的他重新定位人生坐标
对家乡的热爱激发了李汝清的一腔热血,1998年,在原丽江县人大工作的李汝清申请提前退休,在家乡的这片荒山上选择了重新就业。本来,他可以在单位做点轻松的活等着退休,过清闲日子,但是,他没有这样做,52岁的他,给自己的人生坐标进行了重新定位——一定要让那坡荒山绿起来,不要一到雨季就洪水泛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出发点,没有想到,10多年后的今天,这山不但绿起来了,满山的果树还成了村里的一道小景观。
老村长和速典是亲眼目睹了这一变化过程的人。老村长说,以前这山上种过包谷,可是因为缺水,收成不好,就荒下来了,闲了20多年,后来李汝清提前退休后提出要承包这荒山,就同意他承包了。没有想到现在变成了果园,这样一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村里都很有好处。
信心加勤奋加坚持等于成功
为了心中的美好愿望,退休后的李汝清开始在这片荒地上忙活了。他一开始得不到家里人的理解,认为他在瞎折腾,闲了20多年的荒山能种出树来吗?家人不相信他会成功。然而,李汝清对自己却充满了信心,他回忆说;“我当时是有心理准备的。在做事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我认为人生最大的享受,莫过于干好自己想干的事情,而干好一件事,必须是信心加勤奋再加坚持,我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而能将一个正确的选择坚持到底,是一种品德!”就是凭着这样一种信念,李汝清在这片荒山上日复一日充满希望地编织着自己的梦想。
李汝清10多年如一日,不管天气如何,他每天都要按时“上班”,种树,浇水,修枝。他家离果园有一段距离,路只通到半山腰,他的交通工具是一辆自行车,他每天把自行车骑到半山腰,然后把自行车藏到树林子里,自己徒步上山。近70岁的李汝清,精神矍铄,健步如飞,上山时,很快就把年轻人甩在了后面。一到果园,李汝清仿佛年轻了10岁,他说果园是让他感到精神百倍的地方,这里有他的希望!满目的绿色来之不易,林果产业周期长,见效慢,不但要付出艰辛劳动,还要承担经济上的压力。为了这片林子,他先后借贷款20多万,甚至把3万多元的住房补贴都投进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耕耘下,荒山变成了绿洲,他的成绩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1997年,李汝清被原丽江县评为造林先进个人,2004年,他被区科协评为科技先进个人。
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成就了他的梦想
一个退休老人为什么能坚持做好一件事情?是什么激发了他的一腔热血?李汝清讲起了自己的故事,他当过兵,参加过工作队,担任过公社里的武装部长、公社书记,副乡长,当过人大代表,最后在原丽江县人大退休。从李汝清工作历程,一下子让人明白了他为什么会有“咬住荒山不放松”的决心,多年来是党教育培养了他。李汝清回忆说,记得在黄山乡当副乡长时,每年都要为青龙河的防汛问题伤脑筋,当时领导来视察工作时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触动了他的神经,“年年治水,你们就没有想到要把束河的那片荒坡种些树吗?难道束河没有人了吗?”从那时起,李汝清的心里就埋下了一个梦想,他在等待这个可以实现他梦想的机会。
回忆10几年来在荒山上植树造林的生活,李汝清老人结合自己对环境生态的理解感慨地说,山不清则水不秀,治水必须治山,而治山必须造林,不断发生的地质灾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作为一名老党员,自己虽然早已离开了工作岗位,但是党员的标准不能降,身上的责任不能减,必须给自己设定人生目标,充实自己的生活,力所能及地去做事,这对老人来说非常重要。现在看到家乡的山绿了,水清了,他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森林属于今天,更属于未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永远是一笔无形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