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示公告 领导讲话 基层党建 组织工作 党史教育 先锋视角
小凉山上的科技领头人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6-24 09:20:57    点击率:227

小凉山上的科技领头人

——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马铃薯试验中心    李志鸿

李志鸿一直扎根在贫困、落后的宁蒗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农作物良种的选育、引进、生产、示范推广,为我县的粮食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为了农民的温饱上山

在冷凉、高寒的小凉山,恶劣的气候条件形成山区农民祖祖辈辈靠天吃饭,在三千多米高的牦牛坪,李志鸿看到了六月份天还不下雨,马铃薯种在地里还不出苗,再过一个多月这里就会有早霜出现,加上频繁的自然灾害和种薯退化,严重威胁着马铃薯的生长。他亲眼看到陡坡上星星点点的村寨各民族兄弟姐妹围着火塘,烧着只有鸡蛋大小的马铃薯充饥,一亩地收下来只有十来筐,难怪统计报表上全县马铃薯平均单产仅在690公斤左右,这确实是一道难题,也是一项选择。1996年,宁蒗县委、政府作出了大力发展马铃薯生产,特别是要在科学技术上下功夫,使全县马铃薯生产有一个较大发展的思路。上级领导对李志鸿说,你长期从事农业科技工作,有实践经验,又有事业心,能吃苦耐劳,在马铃薯的科研上,完全可以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就这样他决定上山从事马铃薯工作。

二、攻克技术难题

就在这空白上,他针对宁蒗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能不能采用植物脱毒技术恢复马铃薯的种性?李志鸿开始用他心中的笔,描绘小凉山农民脱贫致富的蓝图。他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走访同行了解到,目前世界上采用马铃薯脱毒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用实生籽育苗繁育种薯,另一种是用茎尖脱毒技术。思来想去,他选择了茎尖脱毒技术,可是这项技术难度大、风险大,是农业上的领先技术,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上级部门知道李志鸿的真实想法和困难后,协调了3万元资金,购买了几件必需的仪器和化学药品。他白天走村串寨,了解马铃薯品种情况和种植经验,晚上则在灯下查阅资料,在实验室做各种试验,不分昼夜泡在实验室进行马铃薯的细胞分离、培养、繁殖,研究培养基配方,消毒、接苗、转苗……不知经过多少个日夜,历经多少次失败,终于培育出了第一瓶脱毒试管苗。接着开始用脱毒试管苗生产脱毒原原种,为了让心爱的脱毒苗移栽到大棚后能健康成长、多结薯、结好薯,他专门到河边挑沙做苗床基质,精耕细作,合理施肥,细心管理。秋天收到了几千粒玉米粒大的脱毒种,来年拿到烂泥箐种植,亩产达到3000多公斤,最大的一个薯块有2.4斤,李志鸿心里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激动,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1998年,李志鸿背上了脱毒小种子到牦牛坪试种,能不能在这三千多米高的海拔上正常生长,农民看到脱毒种只有包谷子一样大时,怀疑的目光投在他的脸上,该村一名叫阿西四斤的退休干部却接受了李志鸿的脱毒种,在李志鸿的指导下种了5.3亩,整个生育期脱毒马铃薯出奇的比一般老品种抗病,收获时亩产达到了4000多公斤,李志鸿流泪了,阿西四斤说:“在这么高的山上能有这么高的产量确实了不起。”当时拒绝种植脱毒马铃薯种的群众动心了,之后,李志鸿继续在这里示范推广种植了两年,得到了农民的信任,无论走到哪家,没有一个不认识和尊重李志鸿的,就连两三岁的娃娃都认识他:“阿打、阿姆,汉干阿普来了。”

三、赢得了农民的信任、社会的认可

怎样才能把这项增产技术尽快应用到小凉山的每个村寨?2000年李志鸿继续背着脱毒种到永宁坪、战河、跑马坪等地去示范推广,但是大多数群众都说:“听到过,没想到种子会这样小,出苗都困难,还会增产吗?”李志鸿感到自己千辛万苦培育的种薯送人都送不出去,难啊!农民是眼见为实的。这时,县财政局长池开荣、副局长罗红伟主动带着李志鸿深入到罗红伟家乡菜子沟村,罗红伟是喝家乡的水长大的,深知乡亲们的肠肠肚肚,他们带上酒,背着珍珠般的脱毒种向伸手就可摸到天上白云的万格梁子攀登着,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就吃一块苦荞粑,晚上睡在火塘边,在火塘边他们一边烤着洋芋,一边喝着酒,说着这些小珍珠神奇的故事。李志鸿对乡亲们保证,要是这些种子减产了,一定进行赔偿,乡亲们见到客人身上那些因蹲火塘而被跳蚤叮咬的红斑点,是啊,共产党派来的干部,怎会骗人呢?小学文化的村长阿苏天哈说:“种,你们带来的脱毒洋芋我种。”几个人高兴地把一碗火辣辣的烧酒一饮而尽。回来的路上几个人开起了玩笑:“老李,我们那点工资可赔偿不了这么多。”“我赔。”看到李志鸿信心十足的表情,大家都放心了。出苗后,马铃薯长势特别喜人,阿苏天哈经常向李志鸿汇报马铃薯的生长情况:“老李,洋芋长得好,家家都很高兴,我是特别高兴。”马铃薯生长期间,李志鸿先后五次到该村指导科学技术种植洋芋。收获时,经现场验收,长势最好的一块地单产达到了4200公斤,全村22亩平均单产达2150公斤,第一次,李志鸿在菜子沟创造了马铃薯单产最高的神话。这一现实擦亮了菜子沟彝族群众的眼睛:真想不到这么小的种子会有这么高的收成。从此以后,这里的彝族群众再也不种以前的老品种了,专门种上了李志鸿培育的脱毒种薯。阿苏天哈和李志鸿成了兄弟一样的好朋友。如今不管是彝族、普米族,不管是山区或坝区,只要见到李志鸿,都说:老李你的洋芋真好。

四、为小凉山的粮食生产再次做出了重大贡献

凭着执着的信念,李志鸿一步一个脚印地开拓出了脱毒马铃薯的新天地。目前,宁蒗县马铃薯试验中心已建立了脱毒马铃薯三级良繁体系,拥有360平方米的组培室,8000平方米防虫大棚,1000亩的原种生产基地,5000亩的一级种生产基地。每年生产脱毒试管苗50万苗,原原种200350万粒,一、二级种1000万公斤,种薯推广到15个乡(镇)10多万亩,占全县马铃薯面积的80%,最高单产达到4200公斤,平均单产1590公斤,比常规种平均每亩增产400多公斤,全县每年净增鲜薯4000多万公斤,增加产值2600万元,人均增收马铃薯480公斤,从2002年以来全县马铃薯生产平均每年增幅16%,为宁蒗的粮食生产再次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通过李志鸿引进外地客商,脱毒马铃薯远销省内外,在很多乡村涌现出靠种植和经营脱毒马铃薯种薯经济收入上万元、一年四季吃大米的可喜局面。1999年,跑马坪乡阿苏天哈靠种植和经营脱毒马铃薯经济收入达11万元,2000年收入10多万元,2010年收入上15万元,购买了一台东风车和一台小货车,家中家电齐全,成了远近闻名的脱毒马铃薯种植经营大户。“没有李志鸿,就没有我的今天!”阿苏天哈感叹地说。

宁蒗很穷,要通过洋芋的发展解决温饱,树立宁蒗人能干事、会干事的新形象,不能只会伸手向国家要钱,而是要走出一条输血、造血脱贫的新路子。李志鸿做到了,做得非常优秀,这是县委、政府对李志鸿的评价。

五、荣誉

李志鸿所做的一切,党和人民给予了高度的肯定,1982年李志鸿就被评为丽江地区优良品种推广先进个人,1985年获县先进工作者,1987年获中共丽江地委和行署“两个文明建设突出贡献”奖,1988年获云南省农牧渔业厅“良种繁育推广”先进工作者,1991年获云南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星火三等奖,1993年获云南省农牧渔业厅“良种推广”先进工作者称号。1997年获丽江地区行政公署“为我区农业科技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获云南省“马铃薯脱毒种三级良繁技术推广”三等奖,1998年获云南省“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及示范推广”星火一等奖,1999年获云南省科教兴农领导小组“十二项重大农业科技推广”一等奖,同年获云南省“高海拔水稻良种推广效果显著”三等奖,同时还获中共宁蒗县委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0年获宁蒗县县委、政府“扶贫攻坚工作中成绩显著”先进个人和云南省农科院“夏播甘蓝型优质油菜云油21号选育和示范”三等奖,获得宁蒗县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获中共丽江市委、市人民政府“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获丽江市人民政府“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同年获云南省“云岭优秀职工”称号,2006年,正值自治县成立五十周年,他被各界人士推荐为“为宁蒗建设作出贡献者”,2006年至2008年分别被当选为宁蒗县第十次党代表、第十五届人民代表。2011年李志鸿获丽江市第三届劳动模范,领奖台上市长亲自给他带上了勋章,此时此刻的他十分激动,感到党的温暖,感到自己做的事太少了,年青力壮的时候为什么不去珍惜时光,不去做更多的事。

2011年初,宁蒗县委、政府把马铃薯发展作为主导产业,并编制了五年规划,提出在五年时间内将宁蒗县马铃薯主导产业发展到种植面积达20万亩,实现产值达6个亿的目标,同时,提出要把宁蒗县建成云南省最大的种薯供应基地。要求要做到规范化种植、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李志鸿将带领年青的农业科技人员实现这一目标。

(来源:丽江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