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古城区束河街道龙泉社区党总支于2007年5月设立,下设8个党支部,现有党员173名。在实施“旅游先锋”工程中,龙泉社区党总支充分发挥政治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依托社区资源和地域优势,以“生态”建设为媒,打造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旅游生态的“四个生态先锋”行动。
抓环境保护,打造自然生态“绿水青山”
龙泉社区是束河古镇的核心区,社区党总支紧紧围绕生态保护建设,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把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讲话精神贯穿于自然生态保护始终,组建以党员为主的环保先锋队。队员们带头保护生态、爱护环境,带动居民、商户、游客自觉融入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为打造自然生态绿水青山提供坚强有力组织保障。一是护好九鼎龙潭水源区。在九鼎龙潭水源区保护中,社区党总支积极参与街道地下水综合整治工作,实行总支委员包干到户、社区党员责任到人,封填水源区周边地下深水井27口。党总支向上争取项目在古镇内修建9口纳西传统三眼井,并在主街道的三眼井旁订立“用水公约”,让三眼井的功能真正得到有效发挥和运用。每年雨季来临前党员带头开展河道清淤、加固河堤、修建栅栏等水源保护活动,古镇活水更加丰沛、清亮,“雪山倒映”“鱼水亲人”等景观得以再现。为增强群众、经营户、游客的古镇水源保护意识,社区党总支发动党员在水源附近张贴30余张爱水护水宣传标语并将保护水资源列入各居民小组的《村规民约》,倡导经营户、游客文明旅游。在各类活动中,总支和党员逐渐成为爱水护水的排头兵、宣传员、倡导者,“红色水源”在古镇源远流长,“清泉之乡”美誉代代相传。二是护好面山和景区绿色植被。设立九鼎龙潭防火点,安排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党员轮流进行值守,建立健全党员定期义务巡山机制,确保每一棵树都有党员看护,每一片林都有党员爱护,“红色树林”枝繁叶茂。社区党总支联合服务公司党支部对景区内2069棵大树进行管护和保养,对枝干较高,存在安全隐患的127棵古树运用大型机械设备开展修枝打杈,张贴保护古树的宣传标语。结合古镇景区特点,投入资金4.3万元补植石楠、柳树、五角枫等共计57棵,打造枫林、柳林景观,让绿意长留、古镇长青。三是护好古镇田园风光带。古镇折射出纳西族从农耕文明向旅游商业文明的过渡,为保护传统农耕文化,社区党总支协调鼎业集团将已征用的居民房前屋后的零星菜地无偿返还给居民耕种,保留了古镇景区独有的田园风光。四是护好“束河八景”。2003年束河古镇保护、开发以来,随着束河“保护与发展”项目建设,束河在十多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街道党工委及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社区党总支主动作为,发掘保护束河老八景(烟柳平桥、夜市萤火、龙门望月、雪山倒映、断碑敲音、鱼水亲人、西山红叶、石莲夜读);坚持在传承中发展,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完成了束河大道、茶马广场、四方听音、飞花触水、茶马博物馆、哈里谷、生态公园、光耀红山等“束河新八景”
促民族团结,打造社会生态“绿水青山”
“山黛银川玉龙作衬谋发展,水汇四方金泉涌流感党恩”。龙泉社区居住着纳西、汉、藏、白、彝等5个民族,长期以来,各民族在社区党组织的引领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开创了开放包容和谐的大好局面。一是积极接纳和发展“新束河人”。在束河古镇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中,社区党总支发挥和谐先锋作用,积极搭建本地居民、经营户和游客等多方交流平台,通过歌舞打跳、书画会展等形式加强三方交流互动,向居民户和经营户发放《爱我古镇,爱我家园倡议书》等宣传资料,倡导本地人和经营户融洽相处,互帮互助,亲如一家,让外来经营户更好更快地融入束河、爱上束河,成为“新束河人”。二是领航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社区党总支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民族团结的服务引导,融合党建元素,精心打造民族团结“绿水青山”。经过努力,龙泉社区仁里二组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全村经济逐年增长,邻里之间、各民族群众之间、与周边兄弟村组之间和睦相处,被列为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三是开展“外来家长进校园”活动,进一步增强经营户归属感。为妥善解决外来经营户子女在本地的就学难题,龙泉社区党总支和教师党支部共同开展“外来家长进校园”活动,邀请外来学生家长尤其是家长中的党员到学校为学生授课,以主人翁的身份为学校的长远发展献计献策,不仅解决了外来人口子女的入学难问题,更让学生之间的交流打破了地域差异,让束河文化教育事业在党旗下飘扬。四是推进“民族文化大融合”。社区党总支坚持不懈在各族干部群众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再宣传、再教育,牢固树立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通过开展文化交流、举办联谊会等形式,有效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通共荣,民族团结之花在党的“同心圆”里和谐绽放。
建特色城镇,打造文化生态“绿水青山”
束河古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开发建设以来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创了“中国经验·束河模式”。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开发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社区党总支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束河保护模式”,组建志愿先锋队,加入保护古镇、保护文化行列,最大限度保留古镇原貌、最大限度保留古镇居民、最大限度保留传统文化,让古镇因旧而美。
一是保持古镇原有风貌。社区党总支发动党员采取进村组、进居民户、进商户的“三进”模式,进行宣传倡导,让大家形成共识,积极投身到古镇的管理保护中。采取“修旧如旧”举措,保留古镇原貌。在束河古镇国家4A级景区整改工作中,6户党员商户带头整改不协调建筑,辐射带动103户整改工作,加快了景区整改升级的步伐。二是推进古镇美丽和谐。社区党员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挨家挨户宣传“束河是我家、保护靠大家”的爱家思想。古镇内成立了由社区、商户中的党员为主的13个志愿护村队、13支志愿消防队和13支志愿清洁队,让大家为束河的美丽和谐出一份力。今天,干净整洁的街面,错落有致的民居,古色古香的建筑,温馨宜人的环境,文明和谐的生活成了古镇的真实写照,社区也被评为云南省绿色社区。三是共建古镇基础设施。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为让古镇居民有更加便捷的生活条件,社区党总支和党员采取投工投劳、支持建设等方式配合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进行古镇自来水工程、集贸市场、停车场、新旧石桥改造,让老居民过上了新生活。四是弘扬历史文化。龙泉社区作为纳西族最早的聚居地之一,也是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社区党总支以保护古镇茶马文化为落脚点,与鼎业集团筹建了占地8000平方米,由7个展厅和4个院落构成的茶马古道博物馆。馆内现存有以汉传佛教为题材的壁画6幅,馆藏收集文物藏品526件,这些藏品真实还原了茶马古道马帮活动的场景。社区老党员自发组建歌舞打跳队、纳西古乐队,每年在古镇举办2次作品展演,每天组织古乐表演、民族打跳,成为了束河对外展示形象的一道靓丽风景。目前,束河有国宝级单位2个,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2名,区级12名;重点保护民居10处,白沙细乐传承点1个。古镇也相继获得最佳人居环境魅力名镇、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云南十大名镇的荣誉称号,志愿先锋引领古镇走出了一条文化生态的发展保护之路
助转型升级,打造旅游生态“绿水青山”
旅游的发展铸就了古镇的繁荣,社区党总支抓实服务先锋行动,花大力气、下大工夫助推古镇旅游转型升级。一是投身产业发展。社区党总支积极引导和鼓励社区居民以不同形式投身到旅游业中,进一步拓宽居民增收渠道。古镇内现有736户本地居民出租房屋,年均纯收入6500多万元;60多户本地居民从事旅游餐饮业,每户年均收入20万元;有155匹马匹和54辆马车参与旅游营运,年纯收入达400万元。在古镇内从事旅游服务老百姓700多人,在辖区企业中实现就地就业326人。社区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800元跃升到现在的21400元。二是服务项目建设。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束河已经成为开发的热土,项目建设的主战场。自开发建设以来,龙泉社区涉及各类重点项目13个,在项目建设协调工作中,社区党员发挥“领头雁”作用带头拆迁、主动协调服务,建成的13个重点项目中金茂酒店、悦榕庄酒店、红山新农村幸福农庄项目、红树林酒店、艺莲坊、复华1号院等项目也为古镇开发建设增添了一张张更具吸引力、更有投资力的名片,拉动了整个片区的发展。三是党员示范带动。在旅游开发中,社区党总支努力做到组织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党员木少章不忘先锋本色,心系古镇、心系群众,率先创办了纳西农家客栈,带动60余户村民参与旅游餐饮服务,实现了先富带后富、大家一起富。四是抓好诚信经营管理。社区党总支与辖区内1829户经营户签订诚信经营承诺书,对所有商品进行明码标价。在旅游服务业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党员经营户中打造一批先进典型,评选出“党员诚信经营示范户”12户。在日常管理中,社区通过组织党员对市场经营状况进行日巡查、周检查,促进了市场的诚信化,增添了古镇的美誉度和游客的满意度。五是提升服务水平。社区党总支在旅游转型中主动作为,以提升服务水平为抓手,组织党员、经营户召开专题研判座谈会,对如何提升服务水平,如何创建旅游精品古镇进行大讨论,提出了严格的奖惩机制。通过奖惩,旅游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六是注重形象提升。随着古镇旅游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宾朋来到古镇。为让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社区党员带头做到“讲文明话、做文明人”,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以良好的形象喜迎八方宾客、笑对四方友人,“红色服务”擦亮了束河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