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彩的无声世界
——记全国“残疾人自强创业之星”邓成菊
2012年11月,邓成菊从中国西南地区的华坪县这个边陲小镇站到了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自强创业之星”的领奖台上,养鸡让邓成菊成了华坪的名人,然而令亲友同乡惊愕的是,邓成菊是一个因左耳意外失聪导致四级残疾的残疾人。
直到现在,邓成菊都不刻意让人们知道她的听力是四级残疾。她左耳听不到一点声音,由此也影响了右耳的听觉。她总是把一头秀发拨向左边,刻意挡住戴着助听器的左耳,听声音时,她侧着右耳听,总听不真切,谁也无法想像她是怎样隐瞒着同窗好友20余年,直到今天她上了电视,好友们才恍然大悟。
如今邓成菊办起的“成菊养殖场”,已经是投入近千万,年产900吨鲜鸡蛋规模的现代化养鸡场。而8年前,她仅靠2000元,白手起家。
初识创业之星
养鸡诀窍娓娓道来
怀着诸多的疑问和好奇,记者来到了位于华坪县荣将镇哲理村二组的成菊养殖场,初见身着黑花红底棉服的邓成菊,她正在厨房炒菜,看着她忙里忙外的身影,若非事先知道她身有残疾,很难让人想像这个看上去干练、热情、娴淑的女人,已经在无声的世界里生活了近30年。
一阵忙碌后,邓成菊做好午饭,菜品不是很多,却很精致。吃完饭以后,邓成菊就换上工作服进了大棚,喂食,收蛋,打扫鸡粪,不论什么都是亲力亲为。
她喜欢养鸡,也懂得养鸡,聊到养鸡话题时,刚见面还略显羞涩的邓成菊打开了话匣子,兴奋地聊起了自己的“养鸡秘诀”:“一闻、一摸、二看”,就能准确判断蛋鸡能否高产的秘诀。
“产蛋量低的鸡,它的鸡冠会比较厚,不像正常的鸡那样又红又大,它的鸡冠厚、矮,没有冠叉,短短的;产蛋量好的鸡,肚子摸起来像海绵一样,有弹性,软软的。”邓成菊指着“咕咕”叫唤的鸡群接着说,“鸡毛看着特别干净,健康的鸡随时都在整理鸡毛,看起来特别干净,有光泽、亮,如果体格不好的鸡,毛是杂乱的,眼睛也没有神。”邓成菊说。
突遭意外左耳失聪
品学兼优少女无奈辍学
邓成菊从小就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篮球场上也是主力队员,经常被选为班里和学校的代表参加比赛。读初一那年,邓成菊在球场上被一个同学意外碰撞,左耳挨了重重一击,“嗡”的一声后,邓成菊从此逐渐丧失了左耳的听力。由于年少不经世事,邓成菊一直瞒着老师、家人和同学,然而,左耳的失聪导致右耳产生回音,听老师的讲课越来越模糊,邓成菊的成绩一落千丈。
“自己很听不清楚,也不跟谁讲,连父母都是初三毕业以后我才告诉他们,其他的同学、朋友都不知道。”邓成菊顿了顿,强忍着眼里的眼泪说,“我14岁左右初中毕业,然后在供销社上了一年班,嫁人的时候我刚好17岁。”
在供销社上班时,邓成菊是售货员,她听不见声音却学会了看唇语,她的聪明和“伪装”瞒住了所有同事。然而好景不长,当时供销社要求职工每人交500元钱保证金,可家里穷得一贫如洗,交不上钱。“因为赌气,当时觉得别人都交我不交怎么办?所以就嫁到大理去,17岁我去了大理,在那边一呆就是10年。”邓成菊说。
远嫁他乡遇“赌夫”
两手空空苦渡日
远嫁到大理云龙县的邓成菊,在家门口开垦了一片地种菜,除了种葡萄和草莓,她还养了猪、鸡、鱼等。然而,邓成菊的丈夫不知从何时开始染上了赌博的恶习,一个有饭店、旅社、货车,生活条件都比较好的家庭一夜之间败落,夫妻俩为此经常吵吵闹闹。
对丈夫失望透顶的邓成菊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徒步几个小时来到公路边,搭了一辆拉煤的货车回到了华坪老家。可是,姊妹成群的家庭本就贫困,根本无力负担这娘仨的开销。2002年8月,邓成菊在姐夫的帮助下,四处借债承包了一所学校的小食堂。刚开食堂那阵子,邓成菊两手空空,根本无钱采购每天需要的柴米油盐等物资,于是她靠赊账,一步步坚持了8年。在这8年里,她要照顾两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还得照顾一直卧床不起的老母亲,其间受的苦和累,她几乎没有时间去感受。
食堂的利润微薄,为了增加收入,邓成菊还在街上开了个小食店,虽然每天起早贪黑忙碌着,却不能帮助邓成菊彻底摆脱困境,于是她就在华坪县民族中学旁边的荒地上,开了一块平地养鸡。邓成菊回忆说,那是她最苦、最累的几年。
“食堂还有2000元钱,应该交房租我却没有交,用2000元钱买了800只鸡进行养殖。”邓成菊回忆,“头一年,实在太累了就靠在椅子上睡一下,每天只睡3、4个小时。”
邓成菊从村里拉来了竹子,自己做篱笆当鸡舍,又雇佣两个工人照管食堂,她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养鸡上。几个月之后,邓成菊将这些鸡卖了赚了两万元钱,这是她养鸡赚到的第一桶金。赚了两万元钱的邓成菊,押上手里的全部资金准备扩大养殖规模。2006年春,她一次性从昆明进了1.4万只肉鸡、8000只蛋鸡。
然而,邓成菊头一次的规模化养鸡并没有一帆风顺,36天后,4000余只鸡苗因为感染球虫病,在5天内全部死亡。打击突然而且残酷,那时的邓成菊并没有多少专业化养鸡的知识,仅仅只是凭着一腔热情,头一次遇到这么糟糕的情况,邓成菊一筹莫展,跑到山上痛哭了一场。
眼看倾尽所有投进去的资金要打水漂了,瘫痪在床的老母亲给邓成菊支了招,让她试着把灶灰铺在地上,鸡舍过于潮湿的状况有所改善,兽医站的工作人员也帮忙投喂了防治球虫病的药,鸡苗病死的状况得到了控制。
守得云开见月明
通过努力脱贫致富
2008年,邓成菊把养鸡规模扩大到3万余只。可是,邓成菊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又接政府通知称养鸡场所在地要被征地用于建设,邓成菊只好在规定的7天时间内,匆匆以低价卖了两万余只鸡,剩下的8000余只鸡则搬到了离华坪县城10余公里的荣将镇。
2009年春节,邓成菊的养鸡场发展到肉鸡1万只、蛋鸡3万只的规模,她的资金积累也有了180万元。正当她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时,难题又来了。因为随着养鸡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周边村民们提出了鸡叫声太嘈杂和鸡粪太臭的意见,后来发展到阻挠邓成菊运鸡和鸡蛋车辆的局面。2011年春,邓成菊无奈之下狠心卖掉了才刚刚开始下蛋的鸡,关停了养鸡场。
这一次,邓成菊想到了残联,获知情况后,华坪县残联通过多方协调,找来专家为邓成菊进行选址和环境评估,还从残疾人创业基金中拨款为她提供资金帮扶。倍受鼓舞的邓成菊倾尽自己多年养鸡积蓄的600余万元,加上多方筹措,2011年8月,一次投入了980万元,在华坪县荣将镇的哲理村二组重新建起了更大规模的养殖场。
“2011年8月份建场以后到2012年4月底,就开始上鸡苗,第一次3万只,第二次2.2万只,总共5.2万只鸡苗。”邓成菊说,“多上2000只鸡苗是应对自然损失。”
鸡苗到位以后,喂食、防疫、打扫鸡舍,邓成菊和20余名工人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4个月后,邓成菊换回了如期的收获。
“8月19日,开始产蛋,第一天产了一个鸡蛋,高兴得不得了。”邓成菊一脸兴奋,“鸡蛋价格非常好,每斤比我预计多0.2元钱。”记者采访时,正值鸡场的产蛋高峰期,每天的产蛋量一个棚就有3000余只,毛收入达3万余元。养鸡8年来,邓成菊头一次把自己的鸡蛋卖到了丽江、广州、成都、昆明的各大禽蛋市场。如今的养鸡场,已经发展到5万只蛋鸡,每天产蛋4万余个,年产可达900吨。
“2012年的华坪市场需求量有点大,广州、成都最近也没有鸡蛋供应出去,永胜、丽江也都就供不上货了。”邓成菊说:“我还想再发展一个棚,再上5万只鸡。”稳定的销量和好于预期的市场反响,给邓成菊带来了很大的希望和动力,要把养殖场办成10万只规模的计划又在邓成菊心里蠢蠢欲动起来,她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带动更多的农村贫困人口一起养鸡,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发展别的分场,把更多的人带动起来。”邓成菊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深知农村生活的不易,作为残疾人,更知道残疾人就业创业的艰辛,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残疾人朋友加入到养殖产业里,带动他们走上自主就业和创业自强道路。
身残志坚赢掌声
残联是家未来不是梦
“婚姻、生活,都是自己选的,再苦再难都必须要坚持。”邓成菊的坚持,犹如凤凰经历了一场涅槃。2012年11月5日,邓成菊代表丽江参加了“你行我行大家同行——2012年全国残疾人自强创业经验交流会”,并获得了“残疾人自强创业之星”称号。
华坪县残联理事长李兴维说:“邓成菊获得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自强创业之星’称号,是云南省惟一获得这个殊荣的人。”
华坪县残联的介入,不仅让邓成菊得到了资金上的帮助,也让她在正视自己患有耳聋残疾的事实面前感觉到了坦然和温暖,“我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有一个大家庭,很大的一个家,我不孤单。这就是我接触残联的最大感受。”邓成菊说。
李兴维介绍说,“邓成菊是华坪残疾人创业者的典范,她身残志坚、自强自立的精神将不断鼓舞着残疾人朋友,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残联将为残疾人过上幸福生活而不懈努力,尽最大可能为他们提供帮助。”
据了解,华坪县共有各类残疾人11505人,从2008年至2012年,县财政部门就拨付了1400余万元扶持和促进该县残疾人工作的发展。近年来,华坪县残联还注重残疾人的就业,积极受理残疾人的求职咨询和登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帮助残疾人创业。在对全县包括邓成菊在内的35名自主创业的残疾人进行重点扶持中,帮扶累计投入资金达35万元,全县有劳动能力的城镇残疾人就业率达90%。通过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涌现出像邓成菊这样多位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创业典范。
李兴维介绍说,2012年,华坪县对持证残疾人发放康复养护补助金在全省首家突破122万元,这为残疾人就业创业提供了更多有力的支持。
(云南法制报记者:余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