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古城区农业局党总支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把服务三农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推进“四先锋”创建,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为全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办好“三大课堂”,争创带头学习先锋
办好“理论课堂”,强化党性锻炼。以“进课堂、听党课、学业务”为主题,建立考勤登记、学习档案、考核奖励和学习投入等8项制度,形成局党总支牵头抓总、农广校组织推进、各站所和股室具体落实、党员示范带动的学习机制。同时,要求全体党员把学习当做一种习惯、一种责任、一种追求,把每周一上午作为固定学习日,组织全局60多名中层干部集中学习理论,做到每个“学习日”不少于1个小时,每月不少于3个“学习日”,着力打造“讲党课”的好平台。建立班子、专家成员领学机制,班子成员按照轮流讲学、专家导学、实地观学、结对共学和专题研讨为主要内容的“四学一研”学习模式,带头学习,带头撰写心得体会,带头到联系点上党课、作辅导,带动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同心、在知识上互补、在能力上增值、在性格上互容,努力建设一支工作学习有机融合、持续不断学习的团队。
办好“田间课堂”,加强业务培训。以全面推行党支部主题日活动为契机,全体党员干部、科技人员联合发力,走进田间地头把优质高效的农业科技服务带到乡村,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办法对农民进行分类技术培训,积极做好三农工作的技术咨询、指导、服务和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2017年至今,开展农业综合科技培训162期,8000多人参加培训,发放宣传资料107807份;培训880名新型职业农民,发放科技书3000本;依托农技推广学校,选派一批专业技术党员和党员科技示范户参加省内院校组织的玉米、蔬菜、水果、马铃薯等培训班,培训后每人挂钩指导3户科技示范户完成产业调查、技术服务等科技入户工作;重点建设整村推进示范村3个,试验示范基地1个,选聘技术指导员134人,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402户,辐射带动4000多户种养殖科技示范户,形成“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片、一片兴一业”的格局。
办好“网络课堂”,推进学习交流。积极借鉴“智慧党建”做法,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在党员教育管理、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在线课堂学习、QQ群、微信群交流学习,不间断推送十九大精神、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三变”改革、脱贫攻坚等相关信息,将网络学习载体打造成充满正能量、党员群众喜爱的“网络课堂”,切实把手机和微信群变成党员群众随时随地开展学习的“口袋书”“充电宝”,开创了党员群众天天能学习、时时可交流、人人受教育、个个得启发的良好局面。
创优“四项工作”,争创产业发展先锋
开通农技成果入户到田“快车道”。组建由12名副高职称专家、88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蹲点入户送科技队伍,开展“百名科技人员蹲点入户送科技”活动,做到关键环节主动入户、突发事件及时入户、技术咨询随时入户,手把手面对面地指导示范户应用主导品种、主推技术,让农业科技快速入户、到户并实时转化。截至目前,指导创建了全区蔬菜、水果、玉米、水稻、渔业5个主导产业12个科技示范片区。加快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分区域、分作物集成推广一批以农业机械为载体的绿色生态环保、资源高效利用、生产效能提升的绿色高质高效标准化技术模式,农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全区机耕水平达97%,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47%。
种好农技推广试验示范“样板田”。以党员带头建立高效示范基地、观摩区为载体,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助群众赚,为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打下良好基础。如文化街道的红水塘苹果和油桃产业、山区半山区的薄皮山核桃产业等都成为了当地脱贫致富的典型案例。
播好农民群众增收致富“金种子”。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工程,技术指导员联系指导3户科技示范主体,解决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形成了“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推广链条,把党员、技术人员和示范户培养成能致富和会带富的“金种子”,广大农民在身边人的示范带动下,主动向示范户学习,推广种植农业新品种。如在全区大面积推广了金玉2号、路单8号、西抗18号、园玉093、海禾2号为主的杂交玉米新品种,重点推广丽薯6号、丽薯7号、青薯9号等马铃薯新品种,以及花油8号、花油9号油菜新品种和云豌豆18号,农业产量不断提升。在金江乡江边六组引进热农1号芒果新品种,快速推广芒果高接换枝技术。
打好高原特色绿色食品“古城牌”。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总体要求,努力增加花卉、蔬菜、水果、中药材、优质烟叶、淡水鱼等具有丽江特色、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优质、绿色农产品有效供给。全区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生产经营面积7430亩,实现产值近9800万元;发展无公害水果种植面积2.8万亩,产量达2.6万吨,产值达6927万元;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3万亩,总产量6.82万吨,总产值8176.5万元。引导农产业生产方式转变走绿色品牌的发展道路,打造品牌经济。截至目前,组织申报材料无公害产品认证3家15个品种;与省市相关部门一起督查古城区7家种、养殖企业及合作社“三品一标”认证及用标情况,区域内认证“三品一标”企业(合作社)10家、无公害农产品64个、绿色食品1个。如古城区园艺站党支部与红水塘村党小组组长和学雪,联合引进优良品种,申报注册“红水塘”苹果,加大对外宣传,果农种植苹果热情明显提高。目前,红水塘苹果种植面积达4400亩,苹果种植户达300户,遍及街道23个居民小组,产值达2400万元,种植户年均户均纯收入达2万元,成为了古城区山区发展特色产业的先进典型。
做好“四篇文章”,争创脱贫攻坚先锋
农旅结合,做优产业促脱贫。农旅融合是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大势所趋,也是当前城市消费需求的热点所在,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好途径。为此,着眼于把古城区建设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国家级示范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国家级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级示范区、田园综合体国家级示范区”,以“党建+”为引领,以农业产业为纽带,以“党支部+专业合作社”为模式,全力提升农业发展层次,打造了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休闲观光体验园,2017年古城区被农业部列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89家、种植大户66户、家庭农场69家,建成农业园区及农家乐281家、初具规模的体验式休闲农业园11家。全区休闲农业园区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2247万元。
培育典型,扶强龙头促脱贫。积极做好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培育,拉动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探索构建市场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与贫困农户、农业项目资金有机结合起来,使新型经营主体成为项目实施和资金周转的有效载体,促进扶贫工作市场化。2017年至今,古城区农业产业重点项目开工建设11个(其中新开工4个,续建7个),计划投资16238万元,实际完成投资7502万元;全区培育省级重点龙头企业8家、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3家。
深化改革,壮大集体经济促脱贫。采取村企联建、“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基地+农户+市场”等多种经营发展模式,逐步把“一村一品”打造成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原料基地。鼓励服务组织、致富能手牵头创办专业合作组织,引导他们以产业、产品为纽带,以资金、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为投入资本,开展生产服务、加工增值、市场开拓等多形式、多层次合作,增强抗御风险的合力。目前,古城区涌现出普济农庄、九色玫瑰小镇、雪山花海等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典型,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束河街道尚义村党支部依托紧靠嘉和建材城的区位优势,利用土地折价入股、利润包干的方式,入股土地70亩,建成一个集售卖家具建材、仓储物流、洗车等为一体的综合市场,每年村集体有100多万元收入。祥和街道昭庆村党支部利用34亩返还地建成综合农贸市场,实现村民长久获益,每年增收100多万元,并通过居民户长大会制定了《集体资产管理及收益分配办法》,明确入退股方式、收益分配办法、居民的义务权利等,加强对集体资产的管理,合理分配集体资产收益,从制度上保证了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驻村扶贫,精准帮扶促脱贫。大力开展党员“挂包帮”“转走访”活动,深入挂钩村、挂钩户家中走访了解相关情况,解决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搭起了党群关系的“连心桥”。加大对贫困户在信息提供、政策宣传、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支持,让贫困户至少掌握1门至2门农业技术。如在七河镇七河村、金安镇三古村和龙兴村、金江乡江边村等,共投入各类资金30余万元,精准扶持14户建档立卡户;共投入各类资金101.95万元,对4个村进行了各类产业项目的扶持。同时,还整合科技增粮、农业产业化、中低改等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培育适合区域贫困村的富民产业,在贫困村积极开展技术扶贫培训,加强试点示范、良种良法良机配套,为示范区贫困农户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依托“三大平台”,争创文明服务先锋
建“田间120”,一线服务农民。依托全省首创的“田间120”平台,紧密围绕“情系三农,服务群众”这一主题,改变工作思路,让全系统的党员干部、科技人员走出办公室,走进涉农企业、农产业种植基地和种植大户,深入开展科技培训和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送农资活动,先后开展近4000人参加的病虫害绿色防控、蔬菜栽培、大棚生产技术、果树修剪、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等方面的培训78期,发放宣传资料7000余份。“田间120”现已成为了全区叫得响的基层党建特色品牌,成为了老百姓心目中解决农业疑难杂症的流动医院。
办“安全餐桌”,专业服务居民。以“不仅要保障辖区内群众的安全,还要保障每年4000多万人次来丽游客的安全”的高度,抓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2016年至今检查农药、农资、生产基地市场600余次。种子站党员率先在全区范围内统一农作物种子销售凭证和台账,建立完整的经营档案体系,确保农作物种子流通的安全、可追溯性。制订出台《古城区农产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古城区2017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应急预案》等,并严格落实,为农产业质量保驾护航。2017年至今,出动执法人员186人次,整顿市场53个(次),发放《云南省农药管理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宣传资料7500份。积极推进执法队伍建设,保障执法队伍的专业性、合规性,目前,具有农业执法资格的人员有84人。
当“旅游先锋”,周到服务游客。为了更好地给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2018年2月1日起,古城区农业局每月安排8名志愿者到丽江古城为游客提供志愿服务。
(古城区农业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