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以来,云南省委组织部在全省开展强基惠农“合作股份”工作,鼓励村(组)、社区将资金、资产、资源等折价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能人)开展股份合作,壮大集体经济,有效解决村级党组织“无钱办事”问题。目前,全省共1400多个村(组)、社区开展“合作股份”工作,整合入股资金3亿多元(含资产、资源折价入股),从源头上提高了党组织在村(组)、社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强基惠农“合作股份”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其主要方法是:由村党组织创设集体经济实体,采取资金、土地或其他资产入股等形式,参股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企业中,通过“合作”实现村集体经济收益。
狮山村的“村委会+公司”模式
“以前希望村民支持我们党建工作,村民嘴上都说好,可是一触及到个人利益立马就会出来闹。比如修路,要是占到他家的地,就只剩一句话‘拿钱来’。村里没有钱,党组织为村民办事有心无力,渐渐的村里都不怎么信我了。”武定县狮山村党总支书记邵建武如是说。
为解决“无钱办事”问题,狮山村整合利用村内资金、资源、资产,利用积累下来的95万元村集体资金作为“合作股份”的股本,成立综合开发服务公司,将原来属于村委会经营的27家农家乐和4家矿泉水厂纳入综合开发服务公司管理,承包给村民和个体户经营,每年收取承包费。
邵建武向记者介绍:“通过开展合作股份工作,今年狮山村村集体收入预计可达165万元,年底打算拿出100多万元分给村民,每人可分800元。”
解决了“无钱办事”问题后,村委会出资修公路、建学校、建蓄水池,还集体出资为村民购买农村合作医疗费、农村大病保险、养老保险等,狮山村整个面貌焕然一新。
安德村的“村委会+大户+农户”模式
“以前我养了60多头羊,发展遇到瓶颈,后来村集体以30万元项目扶持资金入股,再加上其他股东的资金,扩大了养殖规模,一年内就增加到几百头羊了。今年的分红我就得了3万多元。”武定县插甸镇安德村党员养殖大户陈健向记者介绍。
通过集体,大户,农户三方出资入股,安德村共筹集资金105万元用来扩大大耳黄羊养殖规模。短短一年,原来个体养殖的60只羊增加到近200只,村集体已有了2万多的收入。
村党总支书记张文海说:“以前村委会无收入,每年只能靠国家财政的补助2万元,现在通过“合作股份”,参与到大耳黄羊养殖基地、猕猴桃种植、生菜种植等项目中,每年有4万多元的收入”。
水城村的“村委会+公司+农户”模式
武定县插甸镇水城村通过村集体和群众合作新建停车场的方式开展“合作股份”工作。自今年10月1日以来,停车场已经盈利18000元。村集体预计每年将有5万元的收入。
参与入股的农民晏啟留告诉记者:“我的地有三亩一分左右,村委会希望和我们‘合作’建个停车场,三家人一合计觉得是个好事,就打算入股参与分红。没想到获得这么好的收益。以前这块地我自己种田,一年就能挣个2、3千元钱,现在不用我种地,不用我操心就能一年分到1万多的分红,比种田的收入翻了三番多。”
水城村是蕴藏着丰富的红砂岩和生态旅游资源,美丽静谧的水城河风光被当地人誉为“云南小九寨”。2013年以来,每年进入水城村自驾游车辆近2万辆,车辆直接进入水城河水源地,在村级公路边无序停放,特别在节假日期间造成了严重堵车现象,影响了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
今年年初村委会通过与群众共同入股的方式引进红岩有限公司一起修建停车场,规范村里的车辆停放,既提高了村集体的收入,还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新甸村的“村委会+合作社+农户”模式
玉溪市新平县新甸村针对当地牛肉销售市场需求大,投资周期短,回报快等有利条件,将规模化肉牛生态养殖项目作为开展“合作股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突破口。由村集体牵头,与24户农户合股,共筹资金79.5万元,成立了新平新甸养殖专业合作社。争取各级扶持项目资金6个,整合入股资金100万用于肉牛养殖。目前项目一期投资149.5万,其中合作股份资金90万,用于基础设施及附属工程建设,部分合作股份资金10万及合作社社员出资49.5万共59.5万作为运转资金、购买牛、草场建设、预备饲草料等。预计1年后,肉牛存栏量能达到60头,村集体收入能达到5万元以上。
沿江街道“社区+物业公司”模式
曲靖麒麟区沿江街道庄家圩社区靠近曲靖市区,进城务工人员较多,务农人员相对较少。经常有村民到居委会反映晚上回家街道没有路灯、不安全,和城市相比环境卫生也明显有差距等问题。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2013年社区成立了美丽乡村物业管理公司,公司下设卫生保洁、绿化养护、水电维护、治安巡逻等工作组,负责村里秩序管理、垃圾清运、绿化保洁、治安巡逻、水电故障处理等方面的物业管理工作,为业主提供“随叫随到”优质服务,在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增强了社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
物业公司把连片的土地和鱼塘集中起来,进行集约化经营。原来每亩300元的土地租金提高到1930元,对外连片流转耕地700余亩,为群众增加耕地流转收益150多万元,为村组增加集体经济收益近20万元。
同时,公司积极与驻地企业协调,将村里剩余劳动力送进企业务工,2014年就转移剩余劳动力500余名。还为公司提供卫生保洁、治安管理等服务,企业每年交纳物业管理费达20多万元。
在总结庄家圩社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沿江街道在九个村(社区)推广成立物业公司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在九个村(社区)成立了六个物业公司和三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化运营,今年沿江街道村(社区)共盈利300多万元。按照“股权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积累共有”原则确定红利分配和使用,60%属于集体经济分红,将作为公益事业的资金,例如建立垃圾处理厂,筹资建乡村别墅,道路绿化,安装摄像头,新建公厕等惠及于民的工程,20%用于弥补村居委会办公经费,20%用于壮大股本。
据了解,我省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目前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空壳村”仍占55%,村级组织“无钱办事”、“无能力办事”的现象突出。通过开展强基惠农“合作股份”工作,为集中攻克“空壳村”问题探索了一条新路子,也为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积累了新经验。
云南网讯(记者赵岗雷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