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辖1个区4个县,辖区总面积20823平方公里;人口119。2万,其中城镇人口22。57万,占总人口的18。9%;共有4个街道、49个社区,其中街道所辖社区23个,乡镇所辖社区26个;共有街道社区党组织239个,其中党工委4个,总支33个,支部202个,党员4995名。全省和谐社区建设及全省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会议以来,我市紧紧围绕社区党建“三有一化”工作试点,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扎实推进社区党建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社区党建工作力度进一步增强
为认真抓好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我市从健全和完善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机制入手,切实加强对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是建立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机构。市、县及时成立了社区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制定了市、县副厅(副处)以上领导及社区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系挂钩社区党建工作制度。进一步明确了职责任务,形成了由市、县委书记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组织部门牵头抓,各有关部门协同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二是健全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责任考核机制。市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党建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将社区活动场所建设、工作经费和社区干部待遇落实等作为党建目标考核“一票否决”事项,强势推进,确保落实。同时,要求各区县委与各街道党工委(乡镇党委)专门签订《社区基层党建目标管理责任书》,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层层落实工作职责,社区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半年一督查,一年一考核。三是切实加强对社区党建工作的指导。全省和谐社区建设及全省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会议召开后,市委常委会议专门就和谐社区建设和加强社区党建工作进行了研究,制定出台了《关于解决和谐社区建设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意见》和《关于开展以“三有一化”为重点加强社区党的建设促进和谐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同时组织召开了全市和谐社区建设暨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会议,就和谐社区建设及社区党建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对各区县党委副书记、街道(乡镇)党(工)委书记及社区党务工作者采取以会带训、现场观摩、交流学习等方式进行了培训,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区党建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四是加大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宣传力度。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大力宣传社区党建工作的先进典型,积极营造和谐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促进社区党员干部在和谐社区建设中争先创优。
二、加强队伍建设,“有人管事”工作要求全面落实
一是配强街道办事处领导班子。结合乡镇党委换届,进一步选优配强街道党工委领导班子,尤其注重选配好“一把手”。通过选举和调整,目前全市4名街道党工委书记学历均为大学本科以上,年龄均在40周岁以下,并具有街道(乡镇)履职经验。2010年7月从市直机关选派了8名优秀年轻干部到街道(乡镇)挂任党政副职。二是创新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一方面,结合村级“两委”换届选举,积极优化社区“两委”班子结构。另一方面,采取“选、聘、派”并举的方式,在全市街道(乡镇)选派了49名党员领导干部兼任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选聘了49名德高望重的完小校长兼任社区党组织副书记,分别选派了40名大学生村官和49名机关干部到社区担任社区书记、主任助理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社区领导班子得到进一步加强。三是加强对街道社区党务工作者的培训。依托市、县两级党校,认真开展街道(乡镇)和村(居)新任干部岗前培训,党务干部业务培训,及挂钩单位领导到社区上党课等学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社区党务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三、加大经费投入,“有钱办事”各项措施顺利实现
一是认真落实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年度工作经费。全市四县一区49个社区每年2万元党建工作经费已于2009年全部纳入区县财政预算,得到了落实。社区居委会年度工作经费也分别于2010年、2011年按每个社区不低于3万元的标准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二是认真落实社区党员年度活动经费及社区工作人员教育培训经费。2010年将人均每年50元和每个社区5000元的党员年度活动经费及社区工作人员教育培训经费纳入市、县财政预算,其中市级财政每年投入7。2万。三是认真落实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专职人员生活补贴。省、市和谐社区建设及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会议召开后,各区县均按要求提高了补助标准,目前,我市社区干部生活补贴最高的已达每月1600元。四是认真落实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专职人员社会保障。1。建立离任补偿机制。对村改前后工龄累计满15年以上,年龄超限不能参加养老保险的村(社区)干部每人每月给予100元至260元生活补助。实现了“退后有保障”。2。建立养老保险机制。为符合条件的在职村(社区)干部采取“财政资助,个人分担”的办法购买养老保险。实现了“老有所养”。3。建立医疗保险机制。将全市社区居委会干部优先纳入城镇(农村)医疗保险范围,切实解决了“病有所医”的问题。
四、加强设施建设,“有场所议事”目标扎实推进
一是加大建设投入。2009年以来结合第二批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投入资金150万元,新建设社区活动场所4个,总面积2847。1平方米,并为49个社区配备了电视机、DVD等党员电化教育器材,设立了宣传栏和公开栏,订购了10余种党报党刊,目前每个社区图书拥有量达到1000余册。同时,各区县均建立了村级活动场所建设长效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办公活动场所改造建设。如:玉龙县将每年50万活动场所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长;古城区将活动场所建设向居民小组延伸,在祥和街道祥云社区的10个居民小组都建起了活动场所,修建了7块灯光篮球场、6块门球场和1块地掷球场,配套了相应的图书和健身器材等。二是科学规划。为认真落实省委2012年前全面完成社区办公活动场所改造建设的目标要求,我市在逐一摸底排查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规划,将市府所在地目前没有办公活动场所或办公活动场所不达标的7个社区纳入2011年建设规划,于6月中旬启动建设,12月全部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将其余18个社区办公活动场所建设任务列入2012年基层党建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整合各方资源,扎实推进,目前已竣工11个。同时,将新建社区或住宅小区的党组织办公活动用房一律纳入城镇规划,采取由房地产开发建设单位投资建设,无偿提供的方式解决。三拓展服务功能。从今年起,我市将结合新农村建设、城中村改造等,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推进集社区党员服务站、卫生服务站、警务站、便民服务中心为一体的社区办公活动场所“三站一中心”建设,年内投资250万元完成32个便民服务中心(站点)建设任务(该项工作已列为2011年市政府十件实事)。同时,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拓展服务功能,积极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一站式服务”的社区服务工作体系,促进社区办公活动场所作用充分发挥。
五、积极探索创新,“区域化党建”试点深入开展
结合我市实际,在四县一区选择了12个社区、2个街道办事处作为试点单位,重点开展区域化社区党建试点探索。一是探索建立“大党建”工作格局。以街道社区为平台,以社区党组织为龙头,统筹协调辖区公共单位、社会组织、物业管理、工商业户等共同开展党的建设和和谐社区建设。去年以来,试点街道、社区辖区内公共单位党组织与社区签订《社区党建共建协议》62份,开展共驻共建活动89次,驻区单位为社区提供资金45万余元,党报党刊1000余册。二是探索建立“大工委制”或“兼职委员制”。把辖区内有一定影响的驻区单位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选聘或委任为街道党组织委员会成员,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开展区域内各项党建工作。三是探索建立党员“双重管理”机制。推行党员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双重管理”的制度,积极组织驻区公共单位党员参加社区党组织活动,履行党员“双重”义务,并对党员发挥作用情况进行“双向”考核。全市2320名驻社区单位党员中,向居住地党组织报到的有1262人,组建社区党员志愿者队伍41支,志愿者64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