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市紧密结合全市经济发展布局,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资源、区位等优势,以党组织为核心,以党员干部为骨干,采取五种模式,四项措施,积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党员群众增收。
(一)五种模式
1.资源开发模式。依靠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充分发挥旅游、土地、山林、矿产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如:玉龙县鲁南村依靠本村虎跳峡栈道景区旅游资源和丽江投资公司的带动,积极参与旅游开发,每年收取资源管理、旅游线路养护等费用20万元。华坪县兴泉镇兴泉村利用村里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企业发展较好的优势,由村民委员会及部分村干部共同出资,组建并注册成立了华坪县兴泉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与攀枝花钢城集团公司、云南丽江水泥公司等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其提供精洗煤、石灰石等原材料,2010年公司实现销售产值653.66万元、上交税金56.45万元、实现利税134.82万元,兑现分红100万元,其中村委会分红51万元。文乐村结合资源优势,兴建村办企业,村"两委"以投资入股的方式与他人一道组建了"华坪县福鑫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生产经营粘土矿,公司总投资200万元,村"两委"控股36%年终分红。年产值100余万元,实现利税40余万元。即壮大了集体经济又增加了党员群众的收入。
2.资产运作模式。紧紧依靠丽江旅游和城市建设的带动,用好盘活土地、房屋等资产,进行商业经营,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党员群众收入。如:古城区义和社区,引进省外企业投资,合作开发村集体土地,建设汽配城和农贸市场,实现村集体年利润800多万元,村民人均分红数万元。寨后上村,利用城中村区位优势,由支部牵头、党员带头,组织群众有房产做抵押,贷款发展小宾馆,农家乐等,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永胜县文风村,抓住祥宁二级公路建设的机遇,由党总支向农户承包公路沿线土地,建设临街商铺出租,增加集体收益。宁蒗县大兴村利用地处县城中心的区位优势,抓住第二批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的有利时机,在原址上新建了1600多平方米的综合办公楼,顶层用于办公其余全部对外出租等。
3.土地流转模式。紧密结合丽江生态产业基地建设,依靠集体土地、山林和群众承包田地入股、租赁等方式,与农业产业公司或农业生产大户等合作进行特色农产业开发。如:玉龙县海南村由党支部牵头组建雪桃协会,将本村土地整合起来与云南新华书店公司合作,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的方式发展雪桃产业。永胜县文风村将7.26亩集体山地承包给当地致富能人肖金寿等人建设盈山红砖厂,同时吸纳本村劳力为其打工。
4.服务创收模式。结合当地实际,由党组织牵头成立农业产业技术协会、旅游合作社等发展第三产业。如:华坪县新庄村,以村两委干部和党员致富能手为主,成立果蔬协会,以订单生产的方式,带领群众发展西瓜、冬早蔬菜等,由协会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营销,增加集体和党员群众收入。玉龙县白沙乡玉湖村,成立旅游合作社,把全村马匹集中起来,发展骑马观光旅游,由合作社统一收取门票,统一分配任务,每月按股分红,按劳发放服务报酬,合作社提取管理费用。2009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200元。古城区龙泉社区,依靠束河古城的带动,及时成立出租车协会、旅游观光马队等为游客服务。
5.劳动力输出模式。在自然资源相对贫乏,人力资源相对富裕的地方,采取组织优势劳动力输出的方式带动群众增收。如:古城区金山村,立足本村村民石匠、木匠、泥水匠等能工巧匠较多,祖辈从事建筑行业的优势,由党员牵头组建了金山建筑有限公司,把工匠们组织起来到城里搞工程等。
(二)四项措施
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开展农村党员创业致富工程中,我市采取了以下措施:
1.选好队伍作引领。通过,选、聘、派多措并举的方式,结合村级"两委"换届,大学生村官选聘,乡镇干部兼任村(社区)第一书记等选好配强创业致富"领头雁"。把一批政治素质好、带领致富能力强的干部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不断提高村"两委"班子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目前,全市村党组织班子中有致富带头人752人占33%,复退军人111人占5%,机关事业单位选派人员47人占2%,大专以上学历的169人占7%。同时选优培强农村党员队伍,认真实施"三培养",注重从致富能手、返乡务工人员、复转军人中培养新党员,不断提高"双带"能力。截止上半年,全市新发展农村党员225人,其中:35岁以下的107人占48%,大专以上学历的21人占9%,来自生产一线的132人占59%。
2.强化培训提素质。从2009年起,将农村党员人均30元的教育培训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其中华坪县为每名党员200元,全市年党员培训经费达152万余元。积极推进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为党员培训创造条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三校一中心",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大力开展农村党员实用技术培训,积极配合省委组织部开展农村党员"四大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双带能力"。截止目前,全市共开展党员实用技术培训102余期,培训10856人次。
(三)建立机制强保障。建立"困难党员扶助金制度",采取市、区县1:1比例配套的办法各筹资50万元,共100万元。主要对无技术专长、无致富门路的党员进行培训,对有一定发展基础,有意自主创业、有市场前景项目而缺少启动资金的党员给予扶助,帮助他们启动致富项目,同时对生活特困,遭受大病、重灾或突发性事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个人难以承担的党员给予救助。积极协调共青团、劳动保障、扶贫等部门,在青年创业致富工程无息贷款、农村小额信贷、信用社贷款工作中,从项目、资金、技术、人力等各个方面重点向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农村党员倾斜,为党员脱贫致富、创业增收提供了保障。
(四)结对帮扶促增收。建立城乡党建互助工作长效机制,实施每个机关单位党组织和党员挂钩联系1个农村(社区)党组织、1名贫困党员、每年帮助解决1个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每半年到结对贫困党员家中走访1次、每年春节或中秋节慰问1次、每半年到联系点党组织参加1次活动、每半年给结对贫困党员送去1份以上党建知识学习资料、帮助农村贫困党员找到1条致富发展路子的党内互助"八个一"活动,全市498家机关单位党组织在456个村(居)党组织建立了挂钩联系点,12248名机关党员干部与7142名农村贫困党员结成了帮扶对子。2010年来,全市共解决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100多起,为基层办实事200多件,协调产业发展项目30多个,有效促进了基层经济发展和党员群众增收。
二、主要成效
全市共有村(社区)458个,农村(社区)党员32034名,2009年以前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占95%以上。通过一年多的发展,目前全市共有村级集体经济组织53个,村级集体经济当年有收益在3万元以上的村有34个;1-3万元的村有36个,占总数的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