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来源:云南基层党建网普洱 发布人:普洱市 作者:党建研究 发布时间:2011-05-23 15:35:42
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
作者:党建研究评论员 来源:中组部党建研究网 添加时间: 2011-4-22 |
最近,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这是我们党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这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凝聚强大力量。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客观要求。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阶层结构、城乡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社会组织方式的变化,对党和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提出新要求。当前,我国不仅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任务重、难度大,如果预防不当、解决不好,社会就难以稳定,影响甚至干扰科学发展的大局。对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社会管理,着重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为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人民群众利益诉求更加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个根本理念,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激发社会活力,不断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形成促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社会管理的成效,体现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我们党执政60多年来,在社会管理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目前,我国社会形势总的是好的。然而,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执政面临的新课题。我们只有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及时有效地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才能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贯穿于全过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实践探索和工作落实,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时代在发展,社会管理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权益得到保障。要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有效参与,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合力。要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正确处理社会矛盾,使社会冲突少产生、少激化。要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正确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使社会管理体现维护公平正义的“刚性”、协调各方利益的“柔性”,促进社会动态平衡。要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要依靠法律,改变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实施社会管理的方式,同时综合运用群众工作、经济调节、道德规范、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解决重点领域中的突出问题。要把解决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突破口。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多样多发,流动人员管理难,公共安全事故频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管理难度大,信息网络建设管理滞后等问题,显得较为突出。要把群众反映集中的难题当作改进工作的着力点。对土地征用、国企改制、房屋拆迁中产生的矛盾和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着力改善民生。解决民生问题是从源头上加强社会管理的根本。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公共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坚持抓住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创造条件和机会,最大限度地使有劳动能力的人实现就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更加重视教育公平,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努力健全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坚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有效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和各类棚户区家庭的住房困难。坚持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险的各项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同时,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制度体系。这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从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处置三个层面,构建相互支持的配套制度体系。要重点健全社会规范体系、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定和完善法律、建立道德规范,来确立全社会的共同行为准则,保证公民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通过完善重大事项调查研究和集体决策制度、重大政策专家咨询制度、公示和听证制度等,增进公民政治参与,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确保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合法性、可行性。要重点建立和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矛盾纠纷滚动排查和预警机制、社会矛盾调解机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等,使社会矛盾得到及时化解,做到不积累、不激化、不蔓延,使社会处于健康运行状态。要重点完善应急管理领导体制和机制、应急管理制度和预案体系,通过教育和舆论引导,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增强全社会防灾救灾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加强党对社会管理工作的领导。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切实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政策制定、工作部署和任务落实。要像经常分析经济形势那样,经常分析社会形势,正确把握社会管理的大政方针。要支持政府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引导各种社会组织、群众组织、自治组织和人民群众积极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要合理配置党政部门社会管理的职责权限,认真解决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的问题。以形成社会管理的综合力量,全面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