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洱6·3地震五周年回望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普洱 发布人:普洱市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6-07 09:29:35
2007年6月3日5时34分56秒,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宁洱镇(东经101°01′、北纬23°04′)发生6.4级强烈地震,造成全县9个乡(镇)、89个村(居)民委员会、1224个村(居)民小组均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19.6万人,其中3人死亡,313人受伤(重伤28人);34515户民房严重受损;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和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遭受严重损坏,经济损失近20亿元。
5年后的今天,当你再踏上这片土地,已经很难觅到地震的痕迹了,在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衬托下,统一模式、自己建筑的白墙青瓦灰瓦的新村庄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再露峥嵘。现在呈现在你面前的是让你眼前一亮的城市建设、纵横便捷的城区交通、片片绿茵绿化树、鳞次栉比的楼房、争先恐后的入园企业、生机蓬勃的产业发展……
雄伟挺拔的普洱山刻录了发生变化的一切过往;静静矗立的“宁洱6·3地震纪念园”,却是承载了对这场大地震的深刻记忆……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市政建设成果突出。按照“拓展城南、完善城北、提升老城”的发展思路,推动市政建设更好地造福人民,城镇化率达33.05%。完成宁景公路连接线、宁洱大道、污水处理厂和中医院迁建等城市开发项目,顺利推进中国民族团结第一园、茶都影剧院、客运中心建设,促成普洱小镇二期、南盛景园二期、普洱茶都商业中心、东洱河畔高档住宅区等项目开工建设,有的业将建成投入使用。宁洱城区面积已由2007年不足4平方公里扩大为现在的7平方公里多,扩展了将近一倍。
交通网络初步形成。磨思高速公路、宁景二级公路建成通车,解决了昆曼大通道上的“瓶颈”问题。完成县城至德化、县城至普义、县城至黎明的油路铺筑工程;完成崖羊山库区码头和停靠站点建设;正在建设糯扎渡库区宁洱码头及停靠站点;几年来改善了宁洱与周边县(区)的交通条件,为思———宁城市一体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完成东洱河、大河边水库等10多座中小型除险加固工程;投资几千万元完成东、西洱河道治理工程和投资二千多万元资金进行城区5条河流的河道护坡生态治理工程;建设了日处理2万吨污水的县污水处理厂;建成了覆盖县城及周边农村的一体化自来水供水管网系统工程,这些惠民工程项目的建成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
社会事业展新颜
地震后为恢复重建新校园,县里为教育部门划拨土地258亩,征地费就达7000多万元,;投资1700万元新建普洱中学运动场;恢复重建项目17个,投资2870万元,完成新建校舍55053平方米,完成工程投资9463万元。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全部消除危房,全面完成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的校舍建设。
6·3地震发生后,县人民医院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争取到了医疗业务用房恢复重建工程项目5400m2,工程投资720万元。2009年项目全部竣工并整体搬迁交付使用。县人民医院现占地50亩、资产6000万元的一所综合的国家“二级甲等”医院。县中医院也属搬迁新建医院,其占地面积为20亩,总投资2408万元,并于2011年全面投入使用,属国家“二级乙等”医院。两所国家等级医院的新建成,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宁洱县的医疗服务水平。
其他如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劳动就业、廉租房建设等民生工作均取得了长足发展。
产业发展新气象
制定实施“工业经济强县”发展战略,提升工业经济实力。宁洱县工业园区已纳入普洱市省级重点工业园区,成为全省31个重点园区之一。园区规划调整更趋合理,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园区聚集效应逐步提升,普洱天恒水泥厂、普洱科茂林化、 普洱福通木业等大型公司企业的相继入住,入园企业达47户,去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6.14亿元。
重点开辟的勐先乡5000余亩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为宁洱烟草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探索出现代生态烟叶发展的新路子。2011年收购生态烟叶13.46万担,产值1.25亿,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烟叶市场抗大灾保增收工作突出贡献奖”。茶叶、林业、电力、咖啡等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也日益凸显。
崛起的新农村
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为能让受灾老百姓“春节前能让灾民搬进新居。” ,按照“把恢复重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县城总规修编建设新宁洱相结合、与培育产业相结合”的总体要求,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在全县19万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 8721户重建户和25794户修复户如期完成,灾民如期搬入新家,一个个白墙青砖灰瓦的社会主义新村庄在宁洱农村大地崛起。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那柯里、茶产业发展典范温泉村、省级文明村何家寨、农家乐打造点新平村、太达村等等,均是震后恢复重建的典范。
灾区人民群众骄傲地说:“我们的居住环境提前了二十年!”
群众文化阵地蓬勃发展
宁洱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在温家宝总理到过的新平小学附近建立起了“宁洱6·3地震纪念园”,该园分为纪念塔和展览馆两部分,该项目投资500余万元,现已成为宁洱县城的一旅游点;投资建设过亿元的“中国民族团结第一园”,这是集“国保”单位、民族文化和“红色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景区,现在已初具规模,年底可竣工;建成了茶源广场、磨黑杨丽坤故居和阿诗玛广场等文化活动场所;投入2000余万元开发集新农村建设、乡村特色旅游、群众文化活动为一体的那柯里茶马驿站,该村已被命名为“云南省特色旅游村”,每天接纳很多外地游客。这些活动场所和文化阵地的建成,为群众增加收入和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5年只是弹指一瞬间,可对于19.6万宁洱人来说,这是经历恐惧、痛苦、焦虑和无数感动的5年,是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生产自救、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的5年,是深切体验社会主义优越性、体验祖国大家庭温暖的5年,更是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甜美的5年。2011年,宁洱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5.9亿元,比2007年15亿增长73%;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1亿元,比2007年的9322万元增长84%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43亿元,比2007年的10亿增长1.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97元,比2007年10339元增长60% ;农民人均纯收入4196元,比2007年的2500元增长6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6亿元,比2007年增长2倍。宁洱县连续两年被省人民政府表彰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荣获市人民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提质进位奖”。
这就是普洱山的记忆,这是普洱人的风采,更是宁洱人民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