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盟县多措并举充分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功能作用
来源:云南基层党建网普洱西盟县 发布人:西盟佤族自治县 作者:西盟党建 发布时间:2011-06-02 14:40:20
近年来,西盟县紧紧抓住中央、省、市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有利时机,多方筹措资金完成了全县36个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项目建设,实现了村村有“活动场所”,按照要求配备了办公用品和电教设备设施,并对有条件的村开展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建设,着力在拓展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功能上寻找新突破口,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在“强党建、聚民心”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一是强抓阵地建设,筑牢堡垒。“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工作是党的执政基础和发展基础,而村级活动场所是农村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桥梁。为解决村级无组织活动场地的困难,西盟县多方筹集资金498万余元分两批次新建32个村和修缮4个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解决了村级无组织活动场所的困难,彻底改变了过去党组织活动“游击式”、“散乱式”的状况,进一步增强了基层战斗堡垒。
二是完善阵地软件,改善办公条件。村级组织场所建设全部完成后,按照“七有”目标,积极安排资金80万余元对新建和修缮的36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配备了办公设备,做到“三齐全”、“四规范”、 “五上墙”,即办公设备齐全、档案材料齐全、各种设施齐全;党组织活动记录规范、室内摆设规范、上墙内容规范、党支部工作规范;党建基本知识上墙、党建制度上墙、创建目标上墙、工作分工上墙、经济发展规划上墙。同时,统筹考虑了党员活动室、电教室、会议室、图书室、培训中心、村务公开栏等阵地设施配套建设,建立相关工作台帐13套,配备了“电视、DCD、电脑”等电教设备,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达到规范、整洁、庄严、得体的效果,确保了正常功能的发挥。
三是强化阵地管理,确保正常使用。为了避免“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西盟县强化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产权和后期管理,避免资产流失和后期管理不善导致的使用寿命减少。结合实际,编印了《西盟县村级党建工作制度》,明确规定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是集村干部办公和开展党员群众学习培训活动的综合场所,产权归村集体所有,任何个人无权抵押或变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后期管理和使用进一步得到了规范,保证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有效使用。
四是开展学习培训,畅通信息渠道。为进一步拓宽党员群众获取致富信息的渠道,发挥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功能作用,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成为宣传党的政策和农业技术的“阵地”。西盟县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开展各类理论学习和实用技术培训,建立信息公开栏,对“三农”政策适时公布,并及时提供特色种植养殖、农产品开发经营、劳务输出等方面的致富信息,引领农民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并有针对性集中干部群众学习蔬菜种植、牲畜家禽养殖等技术,提高农业种植和生产养殖水平,增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信心和能力。截止目前,全县共通过远程教育开展各类学习培训500余次15193人,发布致富信息200多条。通过开展各类理论学习和实用技术培训,力所乡南亢村党总支结合本村实际,通过总支引荐,老板投资出技术,党员群众出地出劳力的方式开展订单农业,在南亢村付裸组实施了100亩的精品西瓜种植基地,成功为群众增收800元。
五是以活动为载体,发挥功能作用。为了防止“有阵地、无活动”的现象,充分发挥村级活动场所的战斗堡垒作用,努力把村级活动场所打造成“党员之家、干部之家、群众之家”。西盟县各基层党组织紧紧围绕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开展创先争优、为民服务五项制度、举办各类学习培训和文化娱乐等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强班子、建队伍、创机制和“双培双带”基层党建工程,积极开展党员“亮身份、作承诺”,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真正成为党员活动的主阵地。同时,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打造成决策议事中心,截止目前,全县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开展 “四议两公开”活动近50余次,研究讨论议题50余项。
六是集中设立服务点,方便群众办事。为进一步提升场所功能,把为民服务代理点、村级医疗卫生室、矛盾纠纷调解点、计生服务室和图书室等便民利民服务点在场所集中设置,并推行村干部定期集中办公和轮流“坐班”等方式,方便了群众办事。截止目前,积极为群众代办理农村一折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本、农村低保等450余次,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和解决村民提出的具体问题达60余件次,受到了群众的好评,确实成为干部办公、党员群众接受教育培训、解决实际困难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