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日记】之一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普洱 发布人:普洱市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7-11 16:22:22
一大早,应县机关党委副书记、第六批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指导员李天兰同志之邀,我到宁洱镇硝井村炉掌房村民小组走访一农户,了解其牵头带动硝井村新兴产业核桃的种植发展情况。
硝井村老百姓为何日子还不富裕?硝井的高原特色地理优势较为适宜发展核桃,为何这一产业发展不起来?村上的年青人为何常年外出打工不归?带着诸多困惑,我踏上了去硝井之路。
硝井是距宁洱县
5月底的宁洱虽然已过小满,按理雨季早该来临,但迟迟未见老百姓期盼已久的“甘霖”。炽热的太阳直烤得人喘不过气来,地里的烟苗因严重干旱,虽经烟农们的百般呵护仍生长得十分缓慢,让人心焦。前往炉掌房村民小组的山路崎岖,凸凹不平,待山穷路尽时终于到达了炉掌房小组核桃种植大户李忠明家。见到了精明能干却憨厚踏实的硝井致富带头人,刚坐下他便打开了话匣子。
今年35岁的李忠明,兄弟三人,排行老二。自19岁那年,他便独自离家远赴江苏宜兴打工,开始涉足建材行业。凭着自己的聪明、执着,赢得了老板的信任、赏识,一年能挣十几万,还把武汉姑娘“赚”回了山沟沟,成了自己的妻子。几年前他抱着“打工一辈子还是工”的理念,毅然返回宁洱做起了实木门的生意,期间也挣了不少钱。似乎日子也就这样过了下去,直到有一天,面对母亲的质问,李忠明才开始如梦初醒。
去年的一天,老母亲把李忠明从宁洱召回家中,对他说:“我养了三个儿子,现在一个都不在身边,等于白养,我们两老以后咋办?”一句话,说得儿子无地自容。面对母亲的诘问,同时也面对自己家乡的落后面貌,李忠明暗自下了决心,要把自己的能力、精力、财力奉献给父老乡亲,在以后的日子里,尽忠、尽孝,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于是他拉上儿时的玩伴和村里的其他年轻人,到墨江学习核桃种植技术,并投入自己所积存的十几万元,引进核桃新品种“8518”,并在自己的承包地里率先种下三百亩。现已初见成效,核桃幼苗长势喜人,存活率在今年的大旱条件下仍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他向母亲承诺,今年下半年就盘点宁洱城中生意,全心驻守父母身边,全力投入核桃种植,成就自已的事业。
“我的目标是在硝井种植一千亩以上的核桃,三五年后我还要筹建一个核桃深加工企业,带动全村产业发展,让全村老百姓过上富裕的日子。”临告别时,我还不断在回味着忠明这句话,心里感到沉甸甸的压力,我能为他做点什么呢?目前还有资金短缺,山路晴通雨阻,乡亲们信心不足等问题尚需解决,但更使我振奋的是,随着当前云南省“四群”教育的不断深入,既有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强农、富农、惠农的政策支持;还有云南大力发展高原农业特色的理论支撑;更有更多像李忠明这样父母膝下能尽孝,乡亲面前敢带头,致富路上能领先的敢爱、敢想、敢闯的年轻人;也有无数像宁洱县机关党委副书记李天兰那样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的关心和引导,宁洱乃至全省的人民群众都应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宁洱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总队长 张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