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依托民族文化优势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来源:云南基层党建网普洱 发布人:普洱市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5-24 17:31:04
普洱市依托民族文化优势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近年来,普洱市结合地处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丰富等实际情况,依托民族文化丰富党建载体,增强基层组织活力,维护边疆和谐,形成了民族文化和党的建设相互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突出民族民居文化,大力推进阵地建设。结合民族民居文化,在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中,注重突出彝族、哈尼族、傣族、拉祜族、佤族等主体民族建筑风格,做到在外观设计、内外装修上与少数民族村落建筑相协调,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农村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当地主体民族民居文化特色。近年来,全市累计整合各类资金1.5亿多元,新建、重建或修缮村级组织活动场所720个,仅澜沧、孟连、西盟县就建成有傣族、拉祜族、佤族民居文化特点的村级活动场所130多个,占边疆县村级活动场所的65%。按照有一间面积不低于4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有一块硬化场地、有一套活动设备、有一份管理使用制度的“四有”标准,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稳步推进边境一线自然村活动室建设,共建成边境县党员10名以上的村民小组活动场所150多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真正成为了基层组织办公议事、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文化娱乐的主阵地。
二、突出民族干部人才,切实加强队伍建设。注重在有威信、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中发展党员,借助他们懂本民族语言、与本民族关系密切的优势,发挥他们在开展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调解邻里纠纷、搞好民族团结等事务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注重把少数民族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少数民族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少数民族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使少数民族党员带头致富,带领少数民族群众共同致富。注重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将少数民族干部放到重要的岗位进行锻炼。同时拓宽少数民族聚居区村干部选拔渠道,注重把懂得经营、会管理、有文化的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到村级“两委”班子中,提高少数民族村干部在村干部中的比例,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2010年全市共发展党员5538名,其中发展少数民族党员3400名,占全年发展党员数61.4%;将1211名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人培养成党员,4073名优秀党员民族文化传承人培养成村组干部,3160名党员民族文化传承人培养成致富能手,并带动了少数民族困难群众增收致富;第四届村“两委”中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村委会副主任兼文书中少数民族村干部占62.3%。
三、突出民族文化特色,积极创新活动方式。把党组织活动与弘扬民族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营造“党建工作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党建工作”的氛围,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拉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少数民族群众致富。通过组建民族文艺宣传队,整合民族文化创作力量,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突出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把党的政策法规、党建知识编排成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好唱易记的山歌、民歌、小品等,创作了一批让广大党员群众看得懂、听得进、学得会、用得上的文艺作品,增强了少数民族党员学习培训效果。近年来,以“边疆党建长廊”建设为契机,全市组建民族文艺表演队1084支、党建工作文艺宣传队386支,以宣传党的支农惠农政策为重点,挖掘、整理、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节目3900多个,深入村组开展巡回义演1638场次,群众参与率达总人口37%左右,把先进文化带到村村寨寨,把科技知识送到田间地头,较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和沟通联系的桥梁作用。
四、突出民族团结发展,不断健全工作机制。把促进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积极探索、践行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为民服务五项制度”、“化解矛盾五项机制”、“处置事件五个到位”的“三五”群众工作法,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为人民服务上,把党的民族政策和惠民政策引申到各个领域和群众中去,切实办好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实事,着力从源头上抓好矛盾纠纷化解,强化爱国思想和国防意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守边护边力量参与维护稳定工作。通过不断健全工作制度,创新工作方法,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夯实基层组织基础,进一步巩固了民族团结、边疆稳定、边防巩固的良好局面。全市按行政辖区划分出103个乡级责任区和1034个村级责任区,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民情责任体系。确定民情联络员14169名、发放民情联系卡9万多张、设立民情意见箱1034个、公布民情电话113部、开通民情邮箱10个。人民勤务员深入走访群众23万人次,结对帮扶困难户5万多户,办理民情事项3万件、实事好事7万件,开展民情调研1.6万次,收集民意1.4万条,形成民情报告1400多篇,出台民生政策措施1200多条,机关干部和政法干警召开民情恳谈会2200余次,访贫问寒、访富问经5.9万人,305名政法部门领导挂钩联系235个矛盾纠纷重点村(组),一些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及时妥善解决。
(市委组织部组织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