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出人才强市的坚实步伐
来源:云南基层网络党建普洱 发布人:普洱市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7-01 10:27:50
迈出人才强市的坚实步伐
——普洱市人才工作综述
近年来,普洱市顺应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人才需求,依托普洱独特的区位优势、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色产业等比较优势,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重才、引才、育才、用才,迈出了人才强市的坚实步伐。
创新体制重人才
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整合有关部门资源和力量,共同做好人才工作。市委组织部成立了人才科,各县(区)委组织部也先后成立了人才工作机构,市县(区)两级组织部门共有11名干部专职从事人才工作。全市上下建立起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2006年,普洱市编制了人才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了全市“十一五”人才发展目标。2010年,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又牵头编制了《普洱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普洱市“十二五”人力资源开发规划(2011—2015年)》,明确了“十二五”期间至2020年的全市人才工作目标任务。
建立完善激励表彰机制,鼓励各类人才为普洱发展建功立业。市委、市政府设立了人才工作最高奖——“振兴普洱人才奖”。“振兴普洱人才奖”设突出贡献奖和特别奖2个等次,其中突出贡献奖每名奖励20万元人民币,特别奖每名奖励3万元人民币。2011年完成了首届“振兴普洱人才奖”评比表彰活动,8名杰出人才获此殊荣。
市场机制引人才
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普洱市引进人才智力实施办法》,面向国内外引进普洱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智力人才。“引进人才、国内外专家、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为我市做出突出成绩的,给予最高100万元的奖励”。“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引进高端人才、紧缺人才595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37名。
实施“产业聚才、项目引才、品牌塑才”工程,大力引进高端紧缺人才。近年来,先后投入资金8000万元,聚集国内外20多家科研院所和100多名博士、专家,开展普洱茶功效研发、工艺创新等课题研究,全面实施“科学普洱”行动计划,引进天士力集团转化研究成果,创造了“帝泊洱”品牌,实现了茶产业的结构升级。
多措并举育人才
依托外部载体,培养高层次人才。依托国家、省里的人才培养项目,积极推荐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具有我市比较优势等方面的专家到上级科研院所学习进修。先后推荐林业和生物药业方面的专家作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到国家级科研单位进行为期1年的研修。推荐教育、卫生、科技等方面的本地人才到北京、上海、昆明等地在职培训、跟班学习、挂职锻炼。2011年,9名人才被确定为省委联系的专家。
优先发展教育,培养基础性人才。投入1.67亿元资金,建成了普洱二中,采取学校管理团队从全省引进,教师从全国招聘的人才引进措施,面向全国引进管理和教学人才63名,为建设云南一流、全国知名的品牌学校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加强科技培训,培养实用性人才。有效整合普洱财校、农校、林校、技校四所中专学校资源,组建了普洱职业教育中心。围绕产业发展,引导大中专学校科学设置专业,培养一大批普洱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能实用人才。
搭建平台用人才
示范基地用好人才。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人才聚集效应,形成人才聚集与产业发展相融互补的良好局面。2011年3月,天士力生物茶科技有限公司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全市唯一的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今后,还将在“帝泊洱”生物茶谷、“康恩贝”生物谷、“星巴克”咖啡生产基地等工业园区和生产基地建立一批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形成人才制度改革的“试验区”和“先行区”。
创新方式用足人才。加大市院合作、市校合作力度,主动与院士、专家联系,依托特色产业,搭建科研平台,建立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研究院”,建设特色产业大学研究基地和院士、专家实验基地,促进普洱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市委组织部人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