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特色产业人才新高地 引领普洱科学发展新跨越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普洱 发布人:普洱市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2-24 16:28:35
当今世界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普洱市委、市政府围绕“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目标,转变观念、创新政策、灵活机制、完善服务,以“千人聚才计划”为抓手,积极打造特色产业人才高地,扎实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为推动普洱率先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
思路上求变
人才改变世界,人才引领发展。要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云南省桥头堡建设的重大机遇,打造中国著名、世界闻名、世人瞩目的普洱国际品牌,推动普洱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迫切需要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形势逼迫我们要了解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
一是变观念。普洱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经济欠发达,我们做不到让人才拥有高收入,但我们努力为人才提供发展的平台,让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做出成绩。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理念,把引才的重点放在引进智力上。引进人才可按照调入、聘用、任职等方式办理,也可采取不迁户口、不转关系,每年来普洱工作一段时间或在原地为普洱工作的方式进行。对引进人才充分信任、积极搭建平台、大胆使用,让人才在使用中不断成长,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如:引进天士力集团托管经营普洱市中心医院,在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领衔的人才团队带领下,138名国内知名医学专家将定期到普洱讲学,指导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使广大患者在普洱市即可享受国内一流的医疗服务。
二是变方式。积极探索新方法、掌握新手段、开辟新途径,创新引才方式。围绕产业引才育才,在做强茶、林、电、矿、文化旅游五大支柱产业,做大烟草、咖啡、蚕桑、橡胶、生物药业、渔牧六个骨干特色产业过程中,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战略。围绕项目凝才聚才,在重大项目立项、评估、验收中积极推行“项目+人才”模式,将重大项目建成聚集高端人才的平台,形成人才聚集与项目实施相融互补的良好局面。高标准建成的普洱二中,面向全国引进管理和教学人才63名,高中毕业生第一次参加高考,就取得了上线率达100%的优异成绩。
三是变举措。面对现实,摆脱定势,突破常规,探索切实可行的育才引才用才举措。强势推进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面向产业、面向企业大力吸引人才,有效留住人才,切实用好人才。引进大量人才到普洱创业,如从省政府办公厅引进副处长到普洱市任市经济研究室主任,使市政府的研究部门大大提高了管理和研究的水平。普洱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大批企业家到普洱投资兴业,如福建商人陈凤辉较早到普洱投资,现已创办了集团公司。逐步建立起了人才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资金走,资金跟着技术走,技术跟着人才走的良性循环机制。
政策上求新
政策是人才工作的生命线。普洱市委市政府不断创新政策,出台激励措施,营造良好环境,凝聚各方人才。
一是人才资本优先积累。市委出台《普洱市引进人才智力实施办法》。建立市、县人才专项资金:2011年,市级财政安排资金200万元,以后每年增加10%。明确提出对引进人才工作条件、经济待遇、生活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进省(部)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一、二等奖获奖人选,博士生导师,给予20万元的安家费,分5年付清,每年补助4万元;提供使用15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一套,5年内借住,在普洱工作满5年后,产权归其所有。” 对承担重大科研课题和技术合作的引智项目给予生活补助,生活补贴的标准按科研课题或技术合作项目承包费的10%计发。
二是人才创业优先扶持。积极为高层次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科研创新的舞台,使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结合普洱特色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实施,加快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平台建设,投资3200万元建成普洱茶研究院,投资4200万元建成国家普洱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申报建立国家咖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加快建设中国普洱咖啡研究所。在帝泊洱生物茶谷、康恩贝生物谷、星巴克咖啡生产基地等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投入项目资金或降低征地成本,帮助企业创新创业,以便更好地为人才成长提供舞台。2011年3月,天士力生物茶科技有限公司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全市唯一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三是人才成就优先表彰。设立“振兴普洱人才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最高可获20万元奖励。开展“科技进步奖”、“市突”、“市贴”等评选表彰活动,重奖为普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各类人才。引进人才、科研机构、企业做出突出成绩的,市委、市政府给予最高100万元的奖励。设立突出贡献奖,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生产大户、纳税大户等企业进行重奖,2010年,对华能澜沧江糯扎渡电站建设管理局等11家企业和中央、省驻普单位进行了奖励,奖金共计300万元。通过大张旗鼓的表彰人才,让人才受尊敬、有地位、得利益,进一步激发了各类人才创新精神,创造热情,努力使普洱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
机制上求活
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是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
一是完善党管人才的保障机制。健全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改进政府人才管理职能,推进依法管理,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管理、选拔机制,把品德、能力、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对人才不求全责备,只要是人才,不唯身份,不唯学历,不唯资历。立足长远,系统谋划,出台《普洱市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和全市人力资源开发“十二五规划”。加大对县(区)人才工作指导力度,形成全市上下衔接配套的人才规划体系。
二是建立市场引导的促动机制。积极探索市场化的人才配置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合理配置、合理使用。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各类优秀人才向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集聚,形成培养引进一批人才、发展壮大一个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的链式效应。引进天士力集团转化普洱茶研究成果,创造了“帝泊洱”品牌。普洱茶系列产品出口韩国、日本、美国以及南非等国家,2010年实现出口总额300多万美元,迄今销售收入超过4亿元,为带动云南省形成一个千亿产值的云茶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建立人才互领的联动机制。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机制,吸引各类人才和人才团队围绕普洱重点产业,采取项目合作、技术咨询、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贸结合以及联建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为普洱服务。中组部下派盛军到普洱工作,引来了100多名博士、专家,聚集了国内外2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研究院”,全面实施“科学普洱”行动计划。近年来,在人才、项目、技术、资金互领的联动效应下,全市共引进生物、林业、环境、冶金等高层次人才597名,促进了普洱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发展。
工作上求实
立足实际,围绕发展抓人才、抓好人才促发展,办实事、出实招、讲实效,形成人才支撑发展、发展造就人才的生动局面。
一是地方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人才工作对普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凸现。2011年,全市预计实现生产总值300亿元,增长1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9.3亿元,增长27.3%。支柱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茶、林、电、矿产业工业产值114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2%。文化旅游养生产业发展迅速,实现旅游总收入24亿元,增长45.8%。骨干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成功注册“普洱咖啡”品牌,咖啡种植规模达42.5万亩,产量2.8万吨,均居全国第一。墨江县年产10万吨鲜鱼片加工项目顺利投产。蚕桑、橡胶、生物药等产业加快发展,全国最大的铁皮石斛产业基地正在形成。
二是资本得到实实在在升值。市委、市政府积极为来普洱发展的企业出台优惠政策、改进服务措施,使企业生产效益有了明显改观,来普洱投资的资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升值回报。普洱茶功能研究成果和工艺技术的改进,带动了茶产业的兴盛和茶企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普洱房地产、旅游、运输等产业的发展。98年开始来普洱投资的锦辉集团只是一个小公司,现在已成为集房地产、金融信贷投资、矿业开发、商贸经营及旅游投资为一体,注册资本数亿元的大企业。
三是人才自身价值得到实现。人才总是凝聚在事业周围。普洱市宽松的政策、良好的环境、周到的服务,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更以事业留人的做法,使人才自身价值得到了实现,引进的很多人才在普洱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受中央组织部选派到普洱市挂职担任市委常委、副市长的盛军博士,挂职期满后毅然放弃了中央企业的优厚待遇,选择留在普洱,继续开展普洱茶科学研究。他说:“普洱市委、市政府给了我信任,给了我开展普洱茶科学研究的平台,是一片能实现梦想的热土,值得付出!”
扬人才之帆,助推普洱发展。我们将紧紧抓住桥头堡建设的重大机遇,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立绿色经济人才科技城,逐步在普洱形成绿色经济科研集散地和生物技术人才高地,努力打造中国西部生物人才产业硅谷,切实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普洱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