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主导建协会 发展产业带民富
作者:牟定县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11-06-20 14:42:57 点击率:80
——牟定县“支部+协会+产业”党建工作模式的创新实践
基层党建如何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有效对接,有机统一,是当前我们党在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我们以条件相对较好的共和镇余新村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围绕产业建支部,依托党员建协会”的做法,把协会建在支部上、把支部建在产业上,充分发挥了农村党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动因
(一)增强农村党员“双带”作用的需要。长期以来,农村党员老龄化突出、部分党员党的意识淡化、奉献意识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强,在群众面前说话无力,底气不足,号召力不强。部分党员“口袋”鼓了之后,“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在群众中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不明显,党员“双带”作用的发挥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党的执政形象。加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有效把党员组织起来,提高党员在群众当中的威信和影响力至关重要。
(二)培养新型农民的需要。目前,农村大部分党员群众由于总体文化水平偏低,与市场经济的对接显得茫然不知所措,尤其是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大潮缺乏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发展理念滞后,发展思路不新。部分党员群众习惯于小打小闹,缺乏规模经营意识、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基层党组织的有效引领,带着大家在实践中学习摸索,培养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村建设主体。
(三)培植农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途径的需要。目前,农业生产普遍存在着的盲目生产,信息不灵、技术落后、投入不足的制约,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等问题,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和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规模经济。唯有让分散的产业集中起来,在规模上取得突破;让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集中起来,提高农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集约化经营上取得突破;让产业与龙头企业带动联系起来,在市场化上取得突破,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路子才能实现真正的突破,农民群众依托农业增收致富的目标才能实现。
(四)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提高村组服务能力的需要。当前,我县76%村、社区集体几乎没有什么固定资产和公共积累,更谈不上什么集体所有的企业,集体收入水平极其低下,1万元以上的仅有12个。不仅如此,有的村、社区甚至债台高筑,内外交困,经费短缺,组织开展活动困难,更无力服务农村的各种公共需求,甚至有的走到了难以为持的地步,严重降低了基层党员、干部和党组织的威信,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这种状况如果不尽快改变,将严重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进而影响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二、做法
(一)党组织主导领办,组建蔬菜产业协会。村党总支班子在深入调研和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立足该村水利条件好的基础优势和群众多年种植荷兰豆的传统、经验,积极主动与县内蔬菜龙头企业兴华食品有限公司协商签订了供货合同,由党组织牵头把农户中的党员组织起来,由党员创办蔬菜产业协会,积极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发展荷兰豆种植,以此带动和引导广大农户加入协会。协会成立初期,群众有观望思想,总支动员了13名党员示范种植,并要求每位党员动员一户农户种植荷兰豆,并积极联系公司技术辅导员开展培训、辅导,及时为群众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广大群众也积极加入了协会。通过近三年的努力,该村的荷兰豆基地由当年的几十亩发展到了现在的1000余亩,参与的群众也发展到了420户,最高亩产值达到了6000元,走出了一条以荷兰豆种植为龙头,引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
(二)创新党组织设置,把党支部建在协会上。村党总支按照“把支部建在协会上、把活动开展在产业链上,促进党建服务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求。以施大路自然村为基础,成立了余新村蔬菜产业协会党支部,隶属于余新村党总支,在协会领导体制上,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即实行党支部成员担任协会主要领导职务,并建立党支部与协会联席会议、定期研究工作等制度。协会党支部实行属地管理,协会党员既是协会党支部的党员,又是村民小组党支部的党员,以协会党支部为主,实行双重管理,过双重组织生活,平时参加协会党支部的组织生活,逢村里进行党内选举、发展党员和讨论重大事项时,回村参加组织生活。协会党支部因地制宜,不断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严格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制定和出台《协会章程》、建立了《支部、协会联席会议制度》、《协会党支部活动制度》、《党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制度》各项相关制度,坚持用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协会党组织和协会的运作,促进了协会的规范化管理和健康发展。
(三)发挥党组织的服务作用,促进协会发展壮大。协会党支部建立后,党支部积极改进工作方式,在产业发展上为党员搭建活动平台。一是协会党支部积极开展“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的“双培双带”活动,增强了党员的帮带能力,提高了致富能手的政治觉悟。目前,协会会员80户中,党员26名,4名理事全部是党员。二是开展了会员党员“一帮一”活动,实行协会每名党员帮扶一户协会会员贫困户,制定增收措施,传授致富技能。三是积极开展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协会党支部通过邀请技术人员举办讲座、现场指导等方式,及时向农户传授实用技术、信息和知识,引进、推广新品种,提高种养技术水平,增加生产效益。仅去年协会支部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20多期,培训会员980多人次,提高了协会会员实用技能。四是为协会发展壮大提供保障。针对农业生产资金投入大的实际,每年协会支部以协会的名义为农户缴纳大春水费、购买农具,使农户切实得到了实惠。通过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思想观念逐步转变了,作风更加务实,由“行政事务”型转变为“经济服务”型,根据生产和销售的需要,积极主动性地找信息、跑市场,助民发展,带民致富。
(四)发挥党组织的带动作用,促进支部协会有机融合、互相联动。通过蔬菜产业协会服务作用的发挥,协会在提供种子、技术指导和销售产品等方面发挥作用,党组织在信息提供、帮扶发展、组织保障等方面发挥作用,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在协会的创建和发展中,始终按照发展“民管、民办、民受益”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路,党支部紧紧抓住蔬菜产业的发展大局,与经济强村、文明兴村建设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以发展烤烟、绿色蔬菜种植、仔猪养殖为龙头,大力调整产业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三年间,协会党支部积累了15万元左右的集体资金,建设了一个60平方米的党员活动室;积极开展美德进农家、“双学双比”、“十星级文明户”创评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立助学基金会,对考起大中专院校的学生进行奖励;成立老年人文艺宣传队,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积极开展平安创建工作,全村平安户达90%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和省级文明村。
三、成效
(一)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支部+协会+产业”推动了农村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通过协会的带动,全村蔬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促进了香葱、烤烟产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年年上台阶,2009年达到了3617元。
(二)促进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支部+协会+产业”工作模式使党支部把握了新时期做好农村工作的主动权,立足于发展经济这个中心,避免了党的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在向“宽裕型”小康村迈进的过程中,党员干部为民办实事的力度加大了,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更充分了。
(三)党员和干部得到了锻炼,素质得到了提高。党支部在组织农户闯市场、搞经营的过程中,也促进了党员和干部思想观念的转变,增强了抓好党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使党员和致富能手找到了施展才华、发挥作用的平台。在党支部的引导下,党员“双带”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党员示范户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日益增强。同时,也发展培养和储备了农村优秀人才。
(四)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整体素质,加快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协会党组织的建立,使农民群众从“小土地”走向了“大市场”,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一心一意发展经济。同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相互协作、集体主义观念、合作意识、团结意识得到增强。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村风更加文明了,赌博的人少了;谈致富增收的多了,说长论短、闹邻里纠纷的少了。
四、启示
(一)强化党组织对农村经济体的领导是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协会建在支部上、支部建在产业上”的余新模式尽管正处于探索过程中,但事实证明,这种模式既体现了农村党员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先进性、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经济主战场的要求,也体现了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同时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适应了农村经济发展与党的建设的新形势,可以更好地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从而取得了农村党的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的效果。
(二)“公司基地联农户”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在农村党建工作探索中,牟定县余新村党总支从农村基层党组织如何引导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形式上“破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职能作用,围绕荷兰豆产销拓展“致富链”,探索“协会建在支部上、支部建在产业上”,“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生产发展模式,力争做大主导产业,做强新兴产业,不仅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而且解决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资金难筹、信息不畅等问题,解决了协会无人办事、无钱办事、无场所办事的问题,有效提高农民的组织化和农业产业化程度,把基层党组织在联系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中的政治优势与专业协会在技术、信息、市场上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无职党员应有责”是发挥党员“双带”作用的内在动力。党员在参与创办协会过程中,虽然不担当主要领导角色,但协会的发展事关切身利益,在协会创办过程中不仅要带头参与,还要带领群众、发动群众参与,充分体现了党员的主体地位,有效地激发了党员的内动力。同时,党员参与产业发展,进一步将党员的“双带”作用落到实处,激发了党员参与经济建设的使命感和服务群众的意识,改善和提高了支部党员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促进了产业的快速培强做大。
(四)切实改变“家长式”的领导方式是村级党组织引领农村发展的现实需求。“余新模式”是由支部带头,全体支部党员参与,在支部的基础上成立行业协会,党员是协会的骨干成员,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合二为一,带头领办创办产业,党支部严密的组织管理性质渗透到行业协会管理当中,极大地提高行业协会的组织化程度,强化了村党组织服务农村经济的功能,实现了农村党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同时,通过农村党组织创办产业协会,使“两委”成员进一步了解市场经济、掌握市场规律,并且逐步走出了一条依托“协会+专业合作社+集体企业”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实现富民强村的双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