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昕:在州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第三次学习会议上的发言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2-19 11:31:51 点击率:58
刚刚闭幕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我国文化制度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可以说,文化已经成为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增进民生幸福、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和衡量指标。我们必须立足实际,认清我州民族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等各项工作中的地位,把握特点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抓住关键、突破重点,具体做到“五结合、五着力”。
一、坚持挖掘和保护相结合,在开发资源、营造氛围上着力。近年来,我州不断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着力培养民族民间艺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保护名录和民族民间艺人保护名录库,争取资金,对州级传承人给予生产生活补助,用于培养传承民族文化。但也存在着对民族文化资源挖掘不够深入、提炼总结推介不足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州民族文化的影响力。针对这些问题,一是要加大对非物质遗产的挖掘力度,建立相关机制,积极申报,强化非物质遗产和其他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抢救力度。二是对民族文化传承人要政治上关怀、思想上尊重、生活上救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鼓励他们更好地投入创作,专心地进行传承。
二、坚持培养和创新相结合,在完善机制、增强活力上着力。近年来,我州在文化人才队伍上涌现出国家一级演员李光秀、姚安花灯艺人昝方才、双柏老虎笙艺人毕正良、牟定老人舞艺人起万富、原生态歌手普艳喜等一批优秀的民族文化人才典型。但是民族文化人才相对其他人才总量偏小的问题,培养引进激励机制不活的问题仍然存在。针对这些问题,一是要建立教育培训机制。加大文化人才对外交流和业务培训力度,不断拓展文化人才专业化视野和业务能力。二是要完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理念,改变过去僵化地通过学历文凭、技术职称来认定文化人才,僵化地以是否获奖来认定优秀民族文化作品的老办法,按照六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将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结合起来,一同来审视、评判和考核。三是要完善人才管理机制。抓紧建立文化人才信息库,争取掌握一批优秀的民族文化人才。四是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积极鼓励优秀文化人才纳入州委联系专家、州级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十大杰出青年”的评选表彰,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要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加强跟踪服务,促使其尽快成长,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要予以重奖。五是要建立经费投入机制。各级各部门要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为多出人才、用好人才提供保障。
三、坚持打造和提升相结合,在成果转化、推动发展上着力。近年来,我州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培育,打造了大型彝剧《太阳女》、“咪依噜风情谷”等一批民族文化产业项目,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在产业规模、成果转化上还有差距,民族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针对这个问题,一是要充分考虑民族文化背景,充分运用民族文化的独特优势,紧紧依靠新技术、新媒体,进一步丰富文化产业的发展形式,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等其他产业的高度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二是要结合本地实际,根据群众需要,精心打造和提升文化精品,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惠及广大群众,但决不允许打着发展文化产业的旗号“圈地”、“圈钱”。要学习类似丽江的丽水金沙、丽江印象,大理的蝴蝶之梦等等,打造一批以《太阳女》为龙头的有影响力、有市场的民族歌舞。还可以大力发展彝绣产业,通过产业的带动,增加就业、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
四、坚持教育引导和娱乐群众相结合,在注重公益、促进和谐上着力。近年来,我州编排了彝剧《臧金贵》、《杨善洲》,弘扬了先进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娱乐作用,特别是左脚舞等一些民族歌舞的兴盛,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凝聚了人心、维护了稳定、促进了和谐。但是当前我们在利用民族文化教育引导群众的深度和广度以及针对性方面,在文化娱乐的规范化方面还有差距,另外,我州公益性文化机构较少、职能发挥不足的问题也还存在。针对这些问题,一是要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结合民族文化的特点,创作出更多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更好的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二是要不断增强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依托 “火把节”、“赛装节”、“插花节”等节庆活动,不断扩大群众的参与度,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五、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在培塑品牌、提升影响上着力。近年来,在民族文化“走出去”方面,我州如《太阳女》,彝剧《疯娘》及“阿乖佬”组合等享誉省内外,展现了彝州文化的独特魅力。但我州有影响力的精品还不够多,创作人才还很匮乏,例如《太阳女》的总导演、舞美设计均不是我州的自己人才。针对这些问题,一是要整合资源,打造精品。要打破行业、地域壁垒,结合诸如文化旅游、文化出版等项目,有效整合各类资金、人才,多出群众满意、知名度高的精品力作。二是要认真落实引进人才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健全柔性引进机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转自:楚雄州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