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两条”经济带 推动南华跨越发展
作者:阿明仙 发布时间:2012-05-30 16:00:41 点击率:64
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圆满实现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四个翻番”、“两个倍增”发展目标,努力把南华建成奋进发展、繁荣开放、文明和谐的彝州“西大门”,就是要立足县情,全力打造“龙川江沿岸经济带”和“南景公路沿线经济带”,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区域布局,培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力争把南华建设成为滇中迤西开放节点、绿色产业强县、休闲旅游胜地和生态美食名城,推动南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一、全力打造龙川江沿岸经济带
在龙川、沙桥、雨露三个乡镇龙川江沿岸相对平缓的区域,充分利用便捷的交通条件和离州府鹿城较近的区位优势,围绕滇中城市群楚雄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把南华列为核心区建设范围的有利条件,科学规划产业园区,重点发展以农林畜产品为原料的绿色食品加工、生物资源加工、冶金建材和现代物流、生态美食等二、三产业,积极开发太阳能及风力发电等清洁新能源产业。同时,以实施省委提出的“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方略为契机,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积极创造条件承接省内外产业转移,以高度的产业集群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巩固提升烟草产业。烟叶生产历来是南华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的最大支撑点,也是南华今后一段时期内最大的支柱产业。要紧紧抓住国家支持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机遇,加快基本烟田建设,实行烟区基本烟田保护制度,改善烟叶生产条件,推动南华由烟叶生产大县向烟叶生产强县转变。
(二)培强做大绿色食品加工业。充分发挥核桃、野生菌等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以“建设滇中重要的以啤酒、野生食用菌及农特产品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工业基地”为目标,培育核心竞争力强、有一定规模、适应市场竞争和新型工业化要求的龙头企业,带动绿色食品加工业向精深加工迈进。
(三)做优做特生态美食业。要在现有基础上,将休闲旅游与生态美食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休闲旅游业的同时,提升做强美食产业。
(四)积极发展生物资源产业。以支持松香厂、云南华香源香料有限公司加快扩能改造为重点,推进树脂松香、氢化松香和歧化松香等松香系列产品深加工,加快桉叶素新产品的研发,提升产值。
(五)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县城公路、高速路、铁路交会的交通区位优势,开发建设南华滇中特色物流园区,支持、鼓励物流企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仓储、货运等现代物流服务业,努力把南华建设成为昆明—楚雄—大理—瑞丽、楚雄—攀枝花、楚雄—普洱等经济干线上的重要物流中心。
二、全力打造南景公路沿线经济带
在南景公路沿线的五街、一街、罗武庄、红土坡、五顶山、马街、兔街七个山区乡镇,发挥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野生菌资源丰富和自然风光奇秀等优势,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突出特色,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畜牧业、林产业和生态旅游业,走自然、生态和绿色的路子。同时,充分利用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一方面继续加大对矿产资源的详细勘察和规划,掌握储量,认真做好科学开发利用的前期工作;另一方面,科学有序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促进广大山区的科学发展。
(一)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原料产业。围绕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原料需求,加快绿色食品原料种养殖基地建设。要继续扩大核桃种植面积,努力提高核桃生产科技水平,实施核桃中低产林改造工程,推广核桃烘干技术,提高核桃产量和品质。要扩大松茸、牛肝菌、块菌等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基地建设,加强野生菌保育促繁技术研究,加大保育促繁力度,努力实现野生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培强做大农特产品加工业。充分发挥县内干果(核桃)、茶叶、畜禽、洋芋、萝卜、豆类等天然绿色无公害农特食品资源优势,继续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积极探索建立联系紧密、合作共赢的农民与企业利益联结机制,筑牢农民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关系,做到农民离不开企业,企业离不开农民,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三)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充分利用自然风光奇秀、彝族风情浓郁的优势,突出开发以体验、休闲、娱乐为重点的乡村游项目和探险、探奇、科考相结合的自然风光游项目,打造乡村游和自然风光游品牌。
(四)扶持发展畜牧养殖业。立足山区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等优势,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继续扶持畜牧龙头企业,推进畜牧养殖业向规模化、科学化、规范化进程迈进。抓好肉牛、黑山羊、腊鹅等传统畜禽养殖,加大畜品种改良推广力度,提高畜牧业整体效益。
(五)改造提升矿产资源开发及冶金化工产业。以促进集约化生产和提高精深加工水平为重点,加快煤炭资源整合,推进企业生产扩能、产品结构调整和煤炭产品精深加工,支持煤炭企业进行技改扩产、扩能建设及安全改造,推进山区无烟煤开发。大力发展煤炭洗选、型煤、动力配煤等技术,提高煤炭资源的产能和产值,推进煤炭资源向关联产业的延伸和转化,力争将南华建成楚雄州重要的煤炭能源供应基地。 (作者系南华县政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