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特色抓党建 民族文化谱新篇
作者:李晓青 发布时间:2011-05-16 21:53:16 点击率:47
永仁县中和镇根植“千年赛装古镇,魅力彝绣之乡,彝剧诞生故里,资源富庶之地”的镇情特点,充分依托赛装文化、彝绣文化、彝族建筑文化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用民族文化创新推进民族聚居地区党建工作创新。
打造民族文化活动阵地,创新组织活动方式。中和镇党委整合现有资源优势,多方筹措资金,在夏家大院内建立了配套设施齐全、具有浓郁彝族特色的集党员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为一体的党员活动室、党员素质教育资源共享室、阅览室,目前共有科技、文化图书3000多册,资源共享工程电脑6台。同时,设立了独具彝族特色的彝族农耕文化展、刺绣展、民间器乐展、农村生产生活用具展等7个展室,分别展出了彝族刺绣品、竹书、古茶壶等民间文物1100多件,并以“三展二队”(革命教育展、中和经济社会建设成果展、民族文化展,民族干部政策宣讲队、党建工作文艺宣传队)为抓手,用优秀的民族文化巩固党的舆论宣传阵地,用彝歌、彝剧等彝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文艺宣传,用简洁、直观、形象、生动的文字、图片、民族歌舞推广党的政策方针,为党员干部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活动平台。
建立多民族联动机制,构筑和谐发展平台。中和镇共有人口1.16万,其中彝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3%,在创先争优活动中,镇党委牢牢把握“和谐共处、共同致富”两个主题,加强对少数民族党员和干部的发展、培养,把优秀的少数民族人才纳入党的队伍,将成熟的少数民族干部选拔进领导班子,形成结构合理、数量适当、梯次储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同时,注重从组织引导、政策扶持、项目倾斜、资金支持等方面,加强对彝族党员的致富帮扶。镇村领导班子采取一个机关党支部、一个农村党支部联系一支农村文艺演出队的“2+1”模式,组建少数民族文艺宣传队、乡土艺术团9支,利用赛装节、建党节、春节等节日和群众聚会的机会,用彝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壮大彝族特色产业,繁荣民族地区经济。中和镇结合实际,不断壮大以核桃和彝绣为主的彝族特色产业,使核桃和彝绣产业已由最初的自给自足发展成为全镇的特色产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镇党委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总体要求,围绕“小中和出大产业,小核桃成大品牌”的思路,着力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大力发展核桃,组织核桃种植大户到大理等地参观,将各地的先进种植技术和烘烤技术与当地的传统技术相结合,实行品种改良,发挥样板带动作用,引导全镇核桃产业发展。目前,全镇共有核桃5万多亩,已挂果见效的有1.2万亩,产量达300吨,产值800多万元,人均核桃年收入达760元。在做好核桃产业的同时,镇党委依托悠久的民族历史和彝族特色,大力发展彝族手工刺绣,将彝族刺绣和旅游有机结合,不断丰富民族文化旅游内容,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中和镇彝族刺绣协会有会员400余名,彝族刺绣产业逐渐成为全县独具特色的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