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马龙“335”模式建好社区活动场所
作者:萧晶文 发布时间:2011-08-26 15:05:10 点击率:55
云南马龙“335”模式建好社区活动场所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基层管理和建设中发挥着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等方面的重要的作用。在社区活动场所建设中,云南马龙县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服务居民”的原则,采取“335” 模式,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凝聚各方力量,努力形成政府牵头、部门齐抓、各方配合的社区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新机制,努力创建和谐社区,不断满足广大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
破解“三大难题”,加快活动场所建设步伐
在社区活动场所建设的实际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规划选址难、资金筹措难、工作协调难”这“三大难题”。为了有效破解“三大难题”,切实加快社区活动场所建设步伐,马龙县因地制宜、多管齐下,取得明显成效。
——多方式选址,有效破解规划选址难题。马龙县按照“新建一批、购置一批、改造一批”的思路,坚持便民的原则,采取利用闲置空地、统筹公共用地、盘活原有用地等方式,不拘一格抓好规划选址。一是在社区辖区内有空余建设用地并适合建设社区活动场所的,由规划部门直接解决规划用地;二是在社区辖区内有闲置的机关办公用房的,采取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方式整合改建利用;三是结合城镇规划改造的机遇,由规划和建设部门协调开发商以成本价提供社区活动场所建设;四是对个别有自主产权且办公用房面积狭小的社区,原地拆旧建新。目前,全县共有社区15个,动场所400㎡以上的社区有7个,400㎡以下的社区5个。将于2011年底完成3个无房社区的活动场所建设,于2012年底完成5个400㎡以下的社区活动场所改扩建。
——多渠道筹资,有效破解资金筹措难题。在过去的建设中,因建设资金瓶颈问题难以解决,所建活动场所比较落后。为解决此难题,马龙县采取“六个一点”办法拓宽筹资渠道:一是财政投入一点。积极争取省、市财政支持的同时,县级财政对每个社区活动场所建设投入20%的资金。二是部门整合一点。对省、市、县各相关职能部门“费随事转”的部分建设资金有效整合使用;三是社区自筹一点。社区通过变卖或置换原有固定资产筹集部分建设资金;四是结对帮扶一点。挂点县级领导和结对共建机关部门多方筹集帮扶一部分建设资金;五是动员企业、社会各界人士捐助一点;六是组织群众投工投劳一点,节省投入资金。近三年来,全县共筹集到社区建设资金700万余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资金占50%,部门整合资金占30%,社区自筹资金占10%,结对帮扶资金占7%,社会捐助资金占3%。
——多部门协作,有效破解工作协调难题。社区活动场所建设涉及部门多,如规划、土地、环保、建设、卫生等部门,协调任务十分繁重。马龙县委政府牵头协调,各部门通力协作,在社区活动场所建设实际工作中,凡是涉及到行政审批的,相关职能部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简化审批手续;凡是涉及到地方性审批收费项目的,相关职能部门全部实行零收费,上门服务。全县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为社区活动场所建设搭“绿色通道”、开“直通车”。
严把“三个关口”,提高活动场所建设水平
社区活动场所建设工作是一项民心工程。为保证建设质量、规范设置配备、完善服务功能,马龙县在社区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中严把“三个关口”。
——严把规划设计关。充分考虑社区的发展趋势,保证活动场所布局合理,功能配套,注重实效。新建的社区动场所不低于400㎡,党员活动室建筑面积不低于100㎡,达到有规范的综合活动室、有配套的办公用具设备、有配套的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有配套的学习资料、有配套的文件档案资料柜、有规范的村务党务公开栏、有规范的国旗和党旗、有规范的民主规章制度的“八有”标准。同时,还规定社区办公活动场所不论面积大小,都要做到“441”,即统一设置“四室”(党总支部办公室、居委会办公室、党员会议室、警务室)、“四站”(为民服务站、卫生服务站、远程教育培训站、文化活动站)、“一家”(夕阳红老年之家),保障了社区服务功能的标准化。
——严把工程建设关。围绕“五定”建立施工单位长期负责,建设单位现场定员监理,主管部门定期检查,“谁建设、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机制。“五定”即:定标准,严格按照要求,引进VI形象设计思路,统一设计方案,统一色彩样式,统一建筑标识;定质量,组织有施工能力和资质的单位承建,由监理公司确定专门人员对建设进行全程监理,乡镇确定专人现场监督,防止偷工减料、弄虚作假;定造价,建设中按照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领导小组确定的建设样式和设计图纸施工,由乡镇组织招标,严格把建设资金控制在最低价格;定工期,要求定期建成活动场所主体工程,定期完成围墙、绿化等附属工程建设,定期投入使用;定责任,明确规定乡镇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社区党总支部书记是直接责任人。
——严把设备配置关。为杜绝社区活动场所乱挂牌现象。对社区工作标识牌进行了统一规范:社区活动场所大门左右两侧醒目处分别悬挂社区党总支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两块牌子;社区综合办公楼内主要悬挂或设置党群事务、劳动保障、优抚救济、计划生育等工作牌,同时对办公室、警务室、健身室、文化活动室、档案室、会议室等门牌从材料到规格都进行了规范。此外,还重点加强社区组织运作制度、社区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居务公开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学习培训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为民服务站工作制度及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公示内容和服务承诺等工作制度的规范。
打造“五个中心”,增强活动场所作用发挥
马龙县以建设“五个中心”为目标,结合实际,注重实效,充分发挥社区组织活动场所的综合功能,提高场所利用率,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加强民主管理,打造“村民议事中心”。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民主议事平台,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定期召开党员议事会和村民议事会,及时向党员和群众公布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本村重大事务,保障群众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2011年上半年,全县社区党组织围绕创先争优活动、和谐社区建设共研究确定160件实事,已办结130件。
——积极开展培训,打造“教育培训中心”。全县各社区均开通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配齐了电视机和卫星接收器,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干部“远程教育管理员”的作用,定期组织党员群众学习。同时,设立党员群众培训教育课堂,通过播放电教片、举办专题培训、聘请专家和致富能手现场授课等形式,开展法律法规、农业产业化、农村实用科技、劳动技能等培训。各社区每月开展2次以上远程教育学习,每季度举行1次农村综合知识培训班。目前,共培养乡土人才400余人,发展种养殖(加工)专业户120余户。
——创新服务机制,打造“便民服务中心”。充分利用活动阵地,创新服务模式,开通便民通道,建立为民办事全程代理服务代办点,为农民群众提供建房审批、户籍管理、民政优抚、计生服务、就业社保和矛盾调解等各种便民服务。同时,还建立村级信访室,把村干部和有威望、受尊敬的农民党员确定为专职信访员,重点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搭建起干部与群众的沟通桥梁。2011年上半年,全县共代理居民事务300余项,接待信访人员25人次,居民满意率达98%。
——搭建活动平台,打造“文化娱乐中心”。结合“农家书屋”工程,开辟书报阅览室,订阅党报党刊,并购买了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方面的报刊书籍,免费向党员群众借阅。结合“新农村故事会”活动,成立文化娱乐宣传队,每逢传统节日自编文艺节目,在活动场所演出,组织群众收看。设立党员群众活动室,配备了棋牌、唱歌音响等休闲娱乐设备,供党员群众在农闲时娱乐。目前,全县共组建居民文艺对22支,举办“新农村故事会”200余场,有力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建党90周年活动、学习杨善洲活动等中心工作深入开展。
——畅通信息渠道,打造“居务信息中心”。各社区制作了规范的永久性公开栏,按照固定内容长期公开、常规工作定期公开、阶段性工作逐段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要求,对居“两委”工作动态、收支情况、产业发展、治安状况、民政救济、发展党员和党内重大事务等进行定期或专项公开,全面推行居务公开经常化,以“阳光居务”促进和谐社区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