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基层组工干部的心理健康
作者:普学昌 发布时间:2011-06-28 20:57:29 点击率:1038
随着近年来组织工作形势、任务的发展和变化,对组工干部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组工干部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在基层组工干部当中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定的表现形式。
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组工干部,笔者认为,当前基层组工干部队伍的心理总体上是健康的,绝大多数组工干部能够承受压力、承担责任、抵挡诱惑,始终保持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但一些现象也表明,基层组工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疲劳、压力过大的症状。基层组工干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组工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关心关注基层组工干部心理健康问题刻不容缓。
一、基层组工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种具体表现
1、精神焦虑。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量的快速增加,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组工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本领恐慌”和“能力危机”感。遇到如机构改革、班子调整、群众上访、基层党建创特色等挑战性较大的工作,往往表现为精神紧张、急躁易怒。在完成领导交办的重要任务或独立完成重点调研课题时,感到心力交瘁、寝食难安。适度的压力、轻微的焦虑并不是坏事,但压力太大,就会使人紧张过度,惶恐不安,表现在工作中就会忙而无序、方法简单、语言生硬。
2、心理困惑。部分基层组工干部对当前许多不正常、不正确的社会生态问题不理解但却要被动认可或接受感到困惑无奈。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组织工作虚的成分多,实的成分太少,自身价值很难得到直接量化的体现。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使组工干部在公与私之间面临两难选择,对坚持公道正派心存疑虑。
3、心态浮躁。个别组工干部不愿“沉下去”做基础性工作,热衷于表面文章,工作眼高手低,工作中仅满足于走过场,没有静下心来思考如何去抓出成效、抓出特色。有的组工干部工作求“急”,不从实际出发,只求交差应付了事。少数人不愿承担急难险重的工作,对复杂问题不是积极想办法去解决,而是捂着,能拖则拖。还有些组工干部工作中好“怨”,心情变化无常,一帆风顺时,劲头十足,一旦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怨天尤人。
4、感情抑郁。许多组工干部认为自己身处特殊岗位,肩负特定职责,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受人瞩目,因此在工作与生活中不得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很多情况下也只能委曲求全。个别组工干部流露出心理失衡感受,认为自己在本职岗位工作时间长,付出的不比别人少,工作业绩不比别人差,但其他干部屡屡提拔重用,自己却总在原地踏步,心里倍感挫折失意。个别组工干部由于得不到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的支持、认可和理解,对本职岗位兴趣渐失,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减弱。
5、身体不适。经常听到组工干部发出诸如“记忆力减退”、“身体越来越差”、“脾气越来越大”、“睡不好觉”之类的感叹,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会感到精疲力尽,经常处于烦闷、抑郁、紧张状态。
二、影响基层组工干部心理健康问题的几个因素
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特殊性和层次性的特点,心理行为的基本模式,表现为环境、心理、行为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具体到基层组工干部,从工作的角度来分析,其心理行为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来自组织工作性质方面的因素。组织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很强,这就要求组工干部必须具备较高政策理论水平,同时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持从实际出发,严格按政策原则办事,特别是涉及有关干部任免、德才评价、工作实绩考核等一些被干部所关心、群众所关注、社会所议论的工作时,更要做到“心正”、“腰直”。这样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组工干部承受身心压力的必然性。
2、来自组织工作任务方面的因素。组织工作责任大、任务重,加班加点对基层组工干部来说是家常便饭。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的工作任务总不间断,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去完成上级部门布置下达的工作任务,稍有懈怠,就会使工作处于被动局面。为此,除正常的工作日外,往往要花大量休息时间去完成,双休日、公休日对很多组工干部而言,成为“空头支票”。若遇机构改革、换届选举、重大会议等工作时,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同时,组织部门要参与很多中心工作,不少中心工作组织部门还得牵头抓总,这分散了组工干部很大一部分精力。
3、来自组织工作要求方面的因素。一方面,组织工作无小事,其特殊性要求组工干部在工作中不能有丝毫马虎,不能出一点差错。为此,组工干部处处注重小节,工作严格按程序办,深怕弄出乱子来。另一方面,上级组织部门对基层工作的评比也在不断加强,各项评价指标分解具体,要求也很明确,无形中给组工干部增添了压力。
4、来自组工干部家庭方面的因素。组工干部工作太忙、任务太多,付出要比一般公务员多。由于事业和家庭的矛盾,组工干部往往抽不出多少时间照顾父母、家人,对子女的教育也往往因工作太忙而顾之不及,时间长了,很容易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甚至子女教育出问题。
5、身体方面带来的压力。组工干部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会普遍感到身心疲惫,回到家就想躺下睡觉不愿动弹;工作之余很难挤出时间、腾出精力去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长期加班加点使体力透支埋下健康隐患,个别干部由于长期加夜班写材料导致生物钟紊乱,影响了正常上班。
三、组工干部心理调适的方法和途径
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组工干部素质健全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组工干部应对竞争、履行职责、工作取得成效的内在品质要求。心理调适是预防心理异常的最好方法,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心理调适的方法。组工干部的心理疾患具有潜在性和隐匿性,所以更要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调适组工干部的心理压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注重组工干部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自我调适是针对自己的心理疾患,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节,使个体内部心理成分如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达到协调统一。组工干部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关键是要加强心理品质的自我修养。首先,要修养平常心。要学会自我调节,锻炼自己控制感情、承受压力、分析问题和解决矛盾的能力,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做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欲所惑。学会以宁静、纯朴的百姓心态看待身边的一切人和事。其次,要修养事业心。工作中要根据新情况、新任务迅速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善于从发展的大趋势上把握自我,准确定位,用正确的心理和方法看待新的问题,加强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再次,要修养自信心。自信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要逐步树立自己的自信心,工作就会全局在胸、事半功倍,游刃有余。第四,要陶冶良好情操。面对繁重的工作和种种压力,要有意识地养成规律的生活和良好的习惯,丰富自己的业余爱好,平时多看好书,多交益友。通过自我调适,不断克服悲观、沮丧和恐惧等不良情绪,诱导自己学会放弃、学会满足、学会退让、学会平衡、学会包容。
2、通过健全完善制度营造关爱组工干部的良好氛围。心理失调是因为在生活工作中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而产生的,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有制度化的设计和安排。如民主生活会制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刻的内省、真心的批评能消除疑惑,宣泄积怨。又如交心谈心制度。当心不平、气不顺的时候,一味地强调自我克制和消化,缺乏正常的沟通渠道和倾诉对象,就会形成上级面前不敢说,同事面前不能说,亲友面前不愿说的局面。通过交心谈心,能为干部提供一个倾述想法、释放不快情绪的渠道,也有利于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信任、默契与融洽。部领导要经常与组工干部谈心谈话,了解组工干部的所思所想所盼,把握组工干部的心理脉搏,化解其思想疙瘩,缓解其工作压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干部心理上的积极因素,使组工干部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3、抓好组工干部心理健康教育。要将心理素质特别是承压能力,作为组工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指标,通过心理测试等方式选拔心理素质好、承压力强、心态健康的组工干部。将心理问题纳入组工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服务等方式,加强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提高组工干部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控能力。同时,要坚持定期组织心理健康评测,通过测评反映出来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提前介入,做到防患于未然。
4、关注组工干部身心健康需求。要落实好公休假制度。倡导组工干部带头休假,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保证每名干部每年能集中一定时间休息调整,真正做到劳逸结合。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拿出一定资金鼓励干部外出休假。要落实好定期体检制度。坚持每年组织组工干部进行一次体检,帮助干部预防疾病,及早发现和医治疾病。要定期组织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因地、因时、因人、定期组织一些登山、球赛、外出考察等有意义的文体活动,让组工干部在自娱自乐中交流情感、增进团结,消减工作压力,拉近干部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干部紧张而复杂的人际关系得到改善。要建立部领导走访组工干部家庭制度。部领导要坚持每年走访组工干部家庭1-2次,当干部在家庭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组织上要及时掌握,尽可能帮助排忧解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干部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5、努力营造以人为本的工作环境。加强组织部门工作的计划性。对工作要提前谋划,并有计划的组织实施。不打无准备之仗,不做乱拍脑袋的事,不搞“文山会海”,不搞朝令夕改,体恤基层组工干部的难处,布置工作任务给予一定的提前量,避免下面临阵磨枪、手忙脚乱,忙忙碌碌、做无用功。要增强组工干部能力的互补性。组工干部虽然经过千挑万选,但个人的能力结构是有差异的,有的长于决断,有的精于事务,有的长于技术,有的善于管理,这就要根据工作任务需要实现优化组合,尽可能地发挥每个干部的优势和特长,实现最佳的群体状态和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