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推进沿边开放高地建设
来源:云南网络党建德宏 发布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5-08 10:55:49
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 跨越发展
创新推进沿边开放高地建设
突显云南在全国沿边开放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创新工作举措,加大工作力度,建设沿边开放高地,形成良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局面。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作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提出“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云南作为我国西南重要的沿边省份,应该抓住机遇,不断创新开放模式,加快建设沿边开放高地,使开放型经济成为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进一步突显在全国沿边开放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深化区域次区域多边双边合作机制,不断创新开放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浪潮的深入推进,在国家整体开放战略下,云南以发挥沿边优势为前提,以互利共赢为基本准则,在扩大开放中主动服务国家开放战略,服务兄弟省市借道云南拓展国际市场,服务周边国家通过云南进入国内市场,先后实施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繁荣”、“打开南门、面向亚太、走向世界”、“将云南建设成为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和“将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等不同主题的开放思想,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特别是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主动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首倡并推动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构建孟中印缅地区合作论坛机制,探索在区域次区域合作框架下建立多边双边合作机制,深化云南-越北、云南-老北、云南-泰北以及与缅甸的联系磋商机制等双边合作机制,初步形成以周边国家为基础,以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为重点,涵盖东南亚、南亚国家,较为成熟、特色明显、富有实效的沿边合作模式,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沿边开放格局。各类国际国内区域次区域合作框架叠加、多边双边合作机制有效结合,不同层次、多个经济体的资源、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市场要素的特有效用、互补共生和溢出效应,使云南的沿边区位优势、战略地位和资源价值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但是,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云南整体开放水平比较低,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外贸进出口总额较小,国际竞争力不强,企业“走出去”还处于初级阶段,资源和环境约束瓶颈比较突出。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演化,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经济治理机制、国际合作态势和合作机制正在大调整、大变革。国家对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作出新部署,各省、市、自治区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扩大开放的新思路新模式。云南必须找准在国家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中的位置,确定在国际国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统筹“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关系,统筹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与向东南亚、南亚转移省内过剩生产能力的关系,统筹省内经济发展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经济合作的关系,不断深化多边双边合作,创新沿边开放模式。要进一步深化全方位的互利合作,转变传统的外经、外贸、外资合作方式,探索建立互利共赢的沿边开放合作新模式,推动对外经济平衡协调发展方式;在区域次区域合作框架下,不断完善以周边国家为重点的双边合作机制,形成机制灵活、方式多样、内容丰富、主体多元的沿边开放新模式,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协同推进昆明、曲靖、玉溪和楚雄滇中城市群开放型经济率先转型升级,依托国际国内经济走廊和重点口岸、边境城市、跨境经济合作区,建立点轴结合、内外互动的沿边开发新模式,使云南真正成为合作各方利益最大化的交汇点,成为国际分工合作多元平衡的良性互动区,成为国际经济合作安全高效的示范地。
将云南建设成为我国西南沿边开放高地的举措
当前,云南正处于深入实施桥头堡战略的关键时期,必须进一步突显在全国沿边开放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创新工作举措,加大工作力度,建设沿边开放高地,形成良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局面,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
一是整合桥头堡战略形成的开放合作机制和政策。以桥头堡战略为龙头,在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孟中印缅地区等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多边双边合作,加强和完善双边地方政府高层领导人会议和会谈机制,建立多边双边经济合作组织,协调资源开发,合理保护环境,协调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桥头堡战略各项政策的效应,建设边境经贸合作、跨境经济合作转型升级示范基地,促进国际资本、国际劳动力、商品和服务跨国自由流动,推动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调、互动、平衡发展。
二是加快推动滇中产业新区开放型经济率先发展。依托滇中城际交通干线,在昆曲、昆玉、昆楚结合部,大力引进和发展外向型产业。在滇中产业新区建设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均衡发展的外向型研发基地、高端产业基地和加工制造基地,形成外向型产业集群,将滇中产业新区建设成为带动沿边开放的重要增长极。
三是加快建设和提升开发开放试验区和综合保税区。加快建设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昆明、红河综合保税区,借鉴沿海省市保税港区的做法和经验,实行境外货物入区保税;国内货物入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收增值税和消费税的政策,使其成为内陆地区开放程度最高、功能最全、最自由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而发展成为自由贸易区。
四是充分发挥中国-南亚博览会的综合效用。抓住中国-南亚博览会落户昆明的机遇,将南博会打造成沿边开放合作的新平台。争取国家设立南亚合作开发区,在昆明、大理、保山、德宏等地建设南亚国别合作园区,实行最优惠、最开放的政策,激活与南亚国家的合作动力,拓展与南亚国家的合作领域。
五是继续深化多边双边合作机制。支持和引导多边双边政府、民间组织、企业、国际性组织等各类型、多层次主体参与沿边开放合作,推动沿边合作由以经贸合作为主,向经济、文化、科技,以及生态、安全和防范各种风险的合作转变,丰富合作内容,拓展合作领域。以项目为载体,增强合作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特别是跨境环境保护、疾病防控、基础设施等项目,尽可能吸纳区域内的企业、民间组织、国际性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项目实施,增强项目的溢出效应和可持续性,带动区域发展。
六是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效益。优化利用外资结构,转变利用外资方式,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除国家明令禁止的领域,扩大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突出招商重点,创新招商方式,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重点引进跨国公司来滇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引导外资为创新型云南、特色产业技术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服务。
七是稳步推进“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地缘优势,鼓励省内企业参与我国在周边国家设立的经济合作区建设,支持企业积极稳妥开展绿地投资,到境外投资设厂、建立生产基地,转移富余生产能力,带动产品、设备出口。创新对外投资方式,鼓励采用跨国并购、兼并联合、股权置换等新的方式进行对外投资,提高对外投资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安全效益。
八是加强和创新金融支持。利用国家支持昆明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借鉴国际经验,依托富滇银行等地方银行,引进国际金融机构,合作组建股份制国际开发银行,为区域次区域国家开发和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建立和完善企业出口信贷和出口信贷担保制度,对沿边开发开放投资项目、基础设施承包工程给予资金贷款支持。探索设立由多种所有制资本参与的股份制开发基金,专门用于支持沿边开发开放。
九是建立和完善涉外经济服务体系和预警机制。依托省内行业协会、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沿边开放服务平台,跟踪分析国际市场变化趋势,为企业、民间组织、国际性组织参与沿边开放合作提供政府协调、信息、融资、技术、法律等服务。建立横向协调、上下联动的进出口预警、境外投资监测、反倾销应诉、产业损害调查等预警机制,形成政府管理部门、中介组织、企业联合应对体系。
十是加快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工程,加大海外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制定国际化人才培训和引进规划,突出面向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外语、项目管理、企业经营等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大工作力度,为沿边开放储备人才。
来源:云南日报(省发改委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处 曾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