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县拉乌乡着力促进农村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建设再升级
作者:杨杰 发布时间:2015-07-09 16:55:57 点击率:43
拉乌乡按照深化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要求,以“突出乡、夯实村、覆盖组”为重点,着力打造农村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建设“升级版”,切实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推进了农村跨越发展、同步小康步伐。
突出引领强队伍,增强服务群众力量
针对基层服务队伍不强,服务能力有限的问题,重点抓好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后备干部、党员骨干“四支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基层组织服务队伍的宗旨意识和服务能力。
一是强化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乡党委不断加强支部书记的培训教育和管理工作,每年在“七一”期间和农闲时节,组织村支部书记进行至少2次培训。培训内容突出各级出台的相关政策、党务知识、实用技术等。通过培训的开展和评先选优工作,全乡支部书记队伍的党务工作能力、事务管理能力、矛盾调解能力和生产发展能力不断提升。2015年以来,全乡又有3名支部书记新发展成为农民经纪人。
二是加强村民组长队伍建设。以“民选村聘”的方式,全乡69个村民组全部配齐小组长。按照政策及时兑付小组长报酬,加大村民小组长绩效考核奖励力度,落实村民组长政策宣传员、民生助理员、民事调解员、村务监督员、发展服务员、计生信息员“六位一体”工作职责,切实解决了村级组织服务半径过大、服务周期过长的问题。
三是注重后备村干部队伍培养。建立后备村干部信息库,将有知识、有能力、热心村级事业、群众推崇的农村创业带富能手、知识青年等纳入后备村干部培养,鼓励参与新农村建设、环境卫生整治、林业管护等村级事务,增强村“两委”服务群众的力量。
四是提升党员的归属感主动服务。积极引导广大党员主动融入村级事业发展中,把农村党员骨干作为开展农村各项工作的主力军充实进去,确保党员自身和基层工作的融合。同时,针对服务村组的公益事业经常开展支部活动,逐步把开展公益服务转化为党员的自觉服务。今年以来,全乡基层党组织共组织“三清洁”、农村公路管护等党支部公益活动85次,清理垃圾30余吨,管养道路6段14公里。
突出投入强保障,落实服务群众支撑
为切实打破村级组织服务“瓶颈”,拉乌通过加强投入与激励保障并重,积极解决村级组织服务群众不积极以及“无钱服务”等问题。
一是完善村级组织服务场所建设。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450余万元,在全乡新建和改造村组活动场所28个,基本实现活动场所与农村支部、小组的全覆盖。完善村级活动场所的使用管理制度,明确人员、职责,强化服务阵地的作用发挥。同时也改善了办公和生活设施,确保了村组干部安心值班、舒心工作、高效服务。
二是加强村级经费投入。按照每年30000元/行政村的标准保障党建工作经费,确保资金落到实处,专款专用,保证村级党组织“有钱办事”;按照1000元/村民小组的标准落实好村组活动费用,保障基本工作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帮助各村积极谋划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从项目规划、资金筹集、项目经营管理全程给予指导帮助,确保了集体经济项目建得起、能运营、显长效的目标。
三是落实村干部保障,突出绩效管理。按照“考核实绩、作风政绩、评议成绩”三个方面6:3:1的百分评分制,对在职在编村干部进行年度绩效考核。通过考核评定出4名优秀的村干部发放奖励资金6000元,评定出表现一般的村干部3名扣发了一个月的绩效工资,通过绩效激励机制的建立,推动了绩效考核保障制度的完善,也激励了先进鞭策了后进。
突出服务强制度,完善服务群众机制
着眼于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建设形式多样的服务载体,在制度机制层面保证服务的常态化长效化。
一是完善服务群众责任制。建立完善了村级工作纪律制度、值班人员公示制度等,确保群众找得到人、办得成事,推进服务群众高效化、常态化、长效化。如,各村每天至少安排1名村干部在村委会驻村值班,做好上传下达,为党员群众提供政策、村务等咨询服务,及时处理矛盾纠纷。截止目前,全乡到县上访为零,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二是建立“村情民意例会”机制。坚持零距离服务导向,明确村情民意例会制度,每周固定时间听取群众说事反映诉求,化解群众矛盾、解决群众难题。今年建立“村情民意例会”机制以来,各村委会开展民意接办回访活动42次,收集民情民意96条,受理办结事项81件。
三是深入推进“代事制”。着眼于缩短群众办事时间,提高服务群众效率,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全面开展民生代理代办服务,及时调整充实“代事制”人员队伍、明确代办服务事项、发放群众联系卡。2014年,全乡为群众代理代办事项1700余件。
突出帮扶强基础,形成服务群众合力
根据区域特点和各村实际,大力开展项目资金筹集、特色产业帮扶、技能培训等工作,着力解决农村群众缺信息、缺资金、缺技术等问题,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一是抓好项目资金帮扶。全面整合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共青团、妇联、扶贫小额贷款等资源和项目,把扶贫开发、贴息贷款等资金项目向想干事、能干事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倾斜。2014年,为农村致富带头人提供各类扶持贷款及资金900万元,辐射全乡80%的自然村,受益农户200余户。
二是抓好特色产业帮扶。以林下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整合帮扶资源,依托各村资源优势,坚持“一村一特”,大力发展山区生态特色产业。今年上半年,箐门口村依托核桃谷自然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旅游,新发展农家乐3户,吸收农村劳动力资源20人。
三是抓好技能培训帮扶。紧紧围绕当前产业发展需求,着眼于群众创业致富能力提升,大力开展“金色党课”巡讲活动,整合农牧、林业等事业单位党支部的部门培训资源,组织党员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利用党课形式和平台提升党员群众的创业发展能力。今年以来,共组织农村党员参加了至少两个课题的“金色党课”培训。
突出精细强管理,扩大服务群众范围
为进一步提高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能力,通过推行挂钩帮扶措施,有效激发基层党组织和乡村组党员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
一是村民自治到组。坚持群众事、群众办,以村民组为单位,对环境卫生、产业发展、矛盾纠纷调解等事务实行村民自治,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碧鸡村哨房五村建立村民分片包保环境卫生制度,以户为单位对村间路等公共地方进行划分,建立党员和村民环境卫生责任区。
二是群众大会到组。以自然村、小组为单位,通过召开院坝会、田间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乡村组干部定期不定期到组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各类法律法规、惠民政策和上级安排的民生项目等。在2015年护林防火工作中,采用群众大会到组的方式,全乡组织群众召开各类村组大会80余场次,广泛宣传护林防火工作,发放相关资料2800余份,实现了全乡0火灾、0火情。
三是信息服务到组。整合资源、创造条件,以乡为单位,建立微信、微博公众号,利用手机短信群发平台、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政务办公平台等,将乡村干部纳入易信群和短信群发平台,定期将政策法规、工作安排、致富信息等群众所需信息传递给广大基层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