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宾川县发展节水农业的思考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2-07 11:01:46 点击率:169
解明洲
宾川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州东部、金沙江南岸干热河谷地带,全县国土总面积2562.67平方公里,辖8个镇、2个乡,2010年末总人口35.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2万人。宾川县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光热资源较为丰富,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7.9℃,无霜期294.2天。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6.48亿立方米,其中:年径流量4.34亿立方米,地下水量0.77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1602立方米,水资源较为贫乏。尤其是2010年百年一遇特大干旱,充分暴露出宾川县水利基础设施欠账多、建设滞后的问题,长期存在着工程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并存的问题,是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地区及全省有名的干旱县。水利基础设施条件薄弱、农业灌溉方式不合理、水资源利用率低,抵御灾害能力差、农业产业化发展后劲不足等弊端突显,缺水已成为了制约宾川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
一、节水农业发展现状及主要做法
近年来,在国家和省州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宾川县节水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县共推广自压滴灌面积3.89万亩,年节水4670万立方米,节肥682.93万公斤,省工27.24万个,增产2724.26万公斤,实现节本增效8194.65万元。一系列节水科技的运用,有效缓解了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矛盾,山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农作物播种面积进一步扩大。2010年,全县农作物总播面积达68.88万亩,复种指数达185%,其中粮食作物32.56万亩、经济作物及其他作物36.32万亩;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5.47亿元,比2005年(“十五”末)增10.6亿元、增70%,年均增长11.36%;农业总产值达37.62亿元,比2005年增17.18亿元、增84%,年均增长12.9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14元,比2005年增1576元、增67%,年均增长14.3%。2011年上半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0406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12340万元,增13.4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65元,较上年同期增159元,增11.31%。
(一)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宾川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节水农业,将其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从2007年起,争取大理州人民政府专项资金1000万元,按每亩补助资金200元的标准,扶持建设5万亩山地果树自压滴灌水果基地;争取省农业厅支持,把宾川县列为全省购机补贴设施农业自压滴灌建设试点县,从2008年起,对县内安装自压滴灌的农户,每亩给予300元资金补助。截至目前,全县累计争取各级投入山地果树自压滴灌项目扶持资金1265.21万元,其中州财政资金638万元、中央财政设施农业自压滴灌补贴资金627.21万元。
(二)技术措施不断更新。为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切实解决“水果上山”工程推进的水资源“瓶颈”,加快发展节水农业。自2005年7月起,宾川县引进了以色列小型重力滴灌技术在柑桔上进行试验示范,积极组织开展了“高原山区节水灌溉理论方法研究压力补偿自压滴灌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于2007年3月16日通过了由云南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2010年,宾川县制定的《水肥一体化自压滴灌技术规程》已被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立项,有望被列为云南省地方标准。
(三)科技含量不断提高。针对宾川县的气候条件,县农业部门加大了抗旱农作物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已筛选出路单8号、云瑞8号、中单808等抗旱粮食作物良种。进一步加大了水稻旱育壮秧技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包谷容器育苗、地膜包谷、旱作立体间套种、地面覆盖技术等科技的推广力度,全县水稻旱育壮秧技术等粮食作物骨干抗旱科技措施推广率达100%,全县常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50万亩,推广农作物间套种面积达35万亩。
(四)宣传普及不断扩大。争取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民科技书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农业科技入户、科技直通车等农业科技培训项目,结合其他农业产业发展扶持项目,实施了农业科技服务行动计划,加大了节水科技的培训推广力度。2010年全县共派出农科人员1963人次,组织开展节水栽培技术培训631场次,培训农民44925人次,发放抗旱技术资料74907份。
二、发展节水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技术力量不强。由于节水农业工程内容涉及多方面的技术知识,这就要求实施节水农业的科技人员也是复合型的人才,但宾川县目前仅有兼职技术人员20人,技术力量远远不能满足此要求,需要加强技术培训或引进人才,使之尽快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农业节水投入分几块,水利、科技、财政等都有投入,但是全县的资金、项目并不多,覆盖面不广,很多农民群众的地块无法获得节水农业方面的补助,这极大影响了农民节水的积极性。同时,农田节水新技术引进滞后,缺乏发展后劲,特别是计量控制设施还比较缺乏,农田节水措施、生物节水措施及管理节水措施不能得到有效应用。2011年,宾川县投入节水农业资金为313.2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117.21万元、州财政196万元),覆盖9800亩(其中:3907亩为每亩500元,5893亩为每亩200元)。
三是思想认识不高。主要表现在各级各部门对宾川县发展节水农业的战略地位和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灾年抓的紧,丰年抓的松,目前全县还有近40万亩的耕地基本处于“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状态,产出效益低下,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要。
四是推广力度不够。对农田节水技术的作用意义宣传不够,目前农村对农田节水技术的推广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联合研究开发和推广旱作节水新技术的组织力度不够,存在着常规技术多、高新技术少,研究成果多、可转化技术少等问题,对现有的节水农业典型经验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速度较慢,影响了全县节水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五是协调配合不到位。农业、水务、农机等涉农部门之间的协调存在一定差距,使得工程节水与农艺节水结合的不够紧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节水农业整体效益的发挥。
三、发展节水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组织领导,加强部门协调。一是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节水农业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高度重视节水农业建设工作,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领导机构,积极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二是节水农业的建设,涉及工程与生物、农艺与农机、设备配置与管理等多学科和部门,需要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及全社会广泛参与和支持,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对节水农业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以推动节水农业工作的发展。
(二)加大保护力度,提高利用效率。一是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制定宾川县用水定额,科学编制用水计划,进一步加强对非居民用水的计划管理,超计划用水的严格实行累进加价收费制度。二是全面实施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必须同期配套建设节水设施,符合再生水利用设施和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建设条件的,必须同期配套建设。三是继续加快工业企业节水先进工艺、技术改造步伐,全面提升工业企业的节水管理水平,加大节水型用水器具的推广力度,大力推广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加强节水宣传,将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作为创建文明单位的考核内容,将节约用水内容纳入学校的德育教育。
(三)加快工程建设,保障工程质量。一是根据批准的《宾川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在国家和省州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坚持“统一规划、分头实施、多方筹资、各记其功”的原则,以宾川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为重点,整合各块项目资金,扎实推进宾川大型灌区建设。二是按照骨干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统筹流域开发利用,蓄引提与大中小结合,大干快上,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启动仙鹅中型水库建设,力争启动芹菜塘、力六2座小(一)型以及萂中后山箐、牯子山、李捷村箐、杨建庄箐、八仙塘5座小(二)型水库建设,加快海稍水库加坝扩建前期工作。三是整合各块项目资金,抓实田间支斗渠工程建设。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烟水、扶贫等项目的整合力度。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统筹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保护、扶贫开发、土地治理、千亿斤粮食增产、以工代赈等农田水利项目,继续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鼓励和支持农民因地制宜新建小型水利设施,多方筹集资金,“十二五”期间力争新建小坝塘19座、小水窖(池)5662个、小水渠2032条1726公里、小泵站34座,彻底扭转山区、半山区缺水状况。四是全面完成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加快干支渠防渗工程建设,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集雨补灌等技术;结合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节水型设施农业和旱作农业;实施中央财政现代农业发展蔬菜产业建设项目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积极争取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项目,加大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灌溉条件,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四)建立健全制度,提高保障能力。一是要适应水利改革发展新要求,全面加强节水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干部职工队伍素质,高度重视节水农业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模式,拓展培训渠道,扩大培训覆盖面,为加快发展节水农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建立县级节水管理机构,保障节水工作深入细致开展。强化基层水务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乡镇水务服务机构,村级水务服务组织,落实机构、人员和经费。二是以制度节水。深化供用水管理改革,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有效节约水资源,提高供水效益,在全县范围内坚持计划用水、定额分配、高水高用、低水低用、合理配置和科学调度的原则;坚持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对全县水资源实行统一调度管理和水量分配;各水管所根据全县分配水量,负责辖区内各主干渠的水量分配和各支、斗渠取水口的配水;农民用水户协会和村组负责辖区内支、斗渠的水量分配和各用水农户的配水。三是以措施节水。要根据各乡镇的生产用水情况,实行水量“错峰”调节调度,实行集中轮灌,缩短轮灌周期,严格执行轮灌制度,在水资源比较短缺的情况下,采取有效措施,在确保农作物收成的基础上,大力节约农作物的灌溉用水。四是以管理节水。深化工程运行管理改革,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全面推行三级管理的运营机制,层层签订节水责任书。实行水库管理和渠道管理分离,每一座中型水库设立一个综合管理站,每条引、输水干渠分别设立管理站,小(一)型以下水库和渠道供水实行综合管理。加大对各所、站管理水库、干渠工程维修养护、工程界定管理范围的管理情况适时进行监督,确保责任落实,形成水库管理与供水管理相互监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机制,从用水源头把好节水关。
(五)深化水价改革,加强渠系管理。一是要利用价格这一经济杠杆,适时调整水价,增强农民对水的商品意识,促使农民自觉节约用水,自觉发展节水农业,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要根据全县水利设施完善情况和农作物效益增长情况,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兼顾效益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城市居民用水价格逐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继续推进农业用水价格综合改革,探索农民灌溉定额用水机制,逐步形成以节水和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水价机制,逐步完善定价、调控、监管相协调的水价管理机制。在深化水价改革的同时,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宗旨,以不增加农民负担为前提,以节约用水为目标,坚持量方供水、按方收费和先交费后放水的原则。二是要切实改变支、斗渠及田间工程有人用、无人管的状况,避免因水利工程设施渗漏造成水资源二次浪费。要按照国家水利部提出的“两改一提高”的要求,全面推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农村水利基层群管组织体制改革,积极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在协会范围内建立用水小组,负责管理全县内的支斗渠和田间水利工程,各协会根据管理需要,制定工程管理、灌溉管理、财务管理、水费收缴等各项规章制度,使协会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有效、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强化节水意识。
(六)结合地区实际,加大科技创新。一是全县经济和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走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并重、工程技术与农艺技术相配套、蓄水保水技术与节水管理技术相结合的路子,山区、半山区要突出保水、蓄水,坝区主要抓好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突出保墒和培肥。二是现代节水农业的建设,关键要依靠科技进步,要加强节水新技术的引进、研究和开发,对目前存在的农业科技成果整体应用水平偏低、科技成果转化速度较慢、许多已成功的科技成果并未形成生产力等问题,要从各方面入手,努力提高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素质,为节水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应选择一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适用技术,因地制宜大面积推广。三是应用传统旱作农业技术,使用农业机械设备进行深松深翻,及时耙耱提墒保墒,增加旱作农业机械。应用地膜覆盖技术、秸杆覆盖技术、应用植物抗旱剂和保水剂、选用和引进抗旱新品种。
(七)制定鼓励政策,健全保障体系。一是要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政策,为节水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向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资。二是要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逐步建立由政府、企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参与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产业化模式。三是要建立起监管力度大、操作性强、有利于发展节水农业的地方性法规保障体系,使节水农业建设走上法制化轨道。四是要多途径、多层次加强对节水农业建设的宣传和发动,提高全社会对节水农业的认识,把支持和参与节水农业建设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作者系宾川县人民政府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