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泽新在第十八届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上的主题报告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7-05 14:11:07 点击率:100
全面促进宾川优质早熟葡萄产业跨越发展
——在第十八届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上的主题报告
(2012年6月26日)
中共宾川县委副书记
阿泽新
宾川县人民政府县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在“中国葡萄之乡”——宾川,第十八届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隆重开幕了。根据会议安排,我向大家报告宾川葡萄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宾川县立足热区资源优势,强化工作举措,进一步加大葡萄产业发展力度,全县葡萄产业发展迅猛,初步呈现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多元化加工流通、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格局,葡萄产业已成为宾川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宾川县已成为我国南方地区新兴的葡萄产区,成为全国县级最大的早熟鲜食葡萄生产基地。
总结宾川葡萄产业发展历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种植面积突飞猛进。宾川历史上习惯在庭院栽种本地毛叶葡萄,1988年引入巨峰葡萄,1997年引入红提葡萄,2000年,全县葡萄栽培面积只有958亩。 2001年至2005年,是宾川葡萄发展较快的时期,2005年,栽培面积首次突破万亩大关,达10697.6亩。2006年至2009年,全县葡萄发展虽然迅速,但比较平稳,每年新植面积不突破1万亩,2010年至2012年,是宾川葡萄发展最快的三年。2010年葡萄新植面积20334亩,总面积达63249亩,较2009年增47.4%; 2011年葡萄新植面积59104亩,总面积达122353亩,较2010年增93.4%;2012年葡萄新植面积28211亩,总面积达149884亩,较2011年增22.5%。
(二)品种结构不断优化,熟期优势明显。近几年来,我县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了葡萄品种结构调整力度,基本形成了以优质耐贮运红提品种为主的格局。据2012年5月统计,维多利亚、夏黑等5月至7月上市的早熟品种种植面积8607亩,占全县葡萄面积的5.74%;红提、克瑞森等6月至9月上市的中晚熟品种种植面积141277亩,占全县葡萄面积的94.26%(其中红提种植面积138262亩,占总面积的92.25%)。宾川生产的红提葡萄比新疆等主要产区提早40天左右成熟,填补了全国乃至世界红提葡萄6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市场空白。
(三)种植效益稳步提高。2002年,全县葡萄种植面积不足0.5万亩,总产量0.47万吨,总产值3000万元。2011年,全县葡萄总产量达22.31万吨;均价6.12元/公斤,总产值13.65亿元,较上年增4.2亿元、增44.4%;2012年全县葡萄总产量初步预计30万吨,总产值预计15亿元,较上年增1.35亿元、增9.9%。据农业部门调查,2011年早熟品种维多利亚最高单价达8.25元/公斤,红提最高单价达11.5元/公斤;维多利亚最高亩产值达34593元,红提最高亩产值达44271.2元。
(四)果品质量明显提升。特殊的地理气候为宾川葡萄实现丰产优质提供了良好的生产条件。宾川生产的葡萄与其它产区相比,具有丰产性好、成熟上市早、果大均匀、整齐度好、色泽鲜艳、固形物含量高、糖分充足、营养丰富、耐贮藏运输、商品性好等优点,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同时,我县从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改良着手,大胆进行科技创新,优质葡萄生产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全县通过无公害葡萄产地认定面积1.15万亩,出口鲜食葡萄种植基地备案面积4.99万亩,“兴侨”牌葡萄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据统计,2001年至2011年,宾川葡萄农残检测合格率达99.15%。2012年1至5月,农残检测合格率达100%。
(五)葡萄专业村、种植大户不断涌现。随着葡萄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全县涌现出葡萄专业村10余个,全县葡萄种植面积在10亩以上的大户有408户,葡萄亩产值在3万元以上的高效示范户层出不穷。
(六)销售市场不断拓展。我县鲜食葡萄销售初步形成了“以省外市场为主,省内市场为辅”、“以国内市场为主,国外市场为辅”的格局。目前,我县葡萄已经销往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和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
(七)产业带动作用非常明显。随着葡萄种植规模的增大,社会化服务进程不断加快,产业链不断延伸,基本形成了种植、生产、包装、贮藏保鲜、运输、酿酒、销售、出口等产业化经营格局。同时,葡萄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如餐饮、住宿、金融、保险等服务行业,以及房地产、汽车销售、农资销售等。此外,还解决了我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完成了就近就地转移,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了“一业兴带百业旺”的目标。
综上所述,葡萄产业已成为宾川“种植规模最大,产业链条最长,利益联结最紧,农民增收最快”的农业产业。
总结宾川葡萄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抓政策扶持,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已实施或正在争取的葡萄及水果项目共28个,财政扶持资金达6010.83万元。建立葡萄产业扶持发展长效机制,从2011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发展葡萄产业。
(二)抓基础设施建设,构筑葡萄产业发展基础。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切实加强水源工程、田间渠系配套工程、中低产田地改造、坡耕地改造、土地开发整理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农田水利化程度和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切实加强骨干交通网络及通乡、通村公路路网建设,彻底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目前,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1640公里,农田水利化程度达78.39%,高产稳产农田面积达31.37万亩,基本形成了大水利、大交通的格局,加上电力、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为葡萄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抓品种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优质品率。近几年来,我县先后引进葡萄新品种100余个进行观察和试验示范,筛选出部分适应宾川发展的优良品种,同时积极引导农户调整葡萄品种结构,大力发展早熟无核、大粒、品质好、耐贮运的良种。目前,全县已基本形成符合宾川实际的种植品种结构,以早熟维多利亚和夏黑、中晚熟红提和克瑞森为主的优质品率达98%。
(四)抓科技措施推广,进一步提高种植管理水平。积极引进葡萄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制定完善鲜食葡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大力开展科技培训活动,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切实提高农民葡萄种植管理水平。加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全面提高葡萄生产科技含量:所有葡萄种植基地100%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所有葡萄100%推广套袋技术;大力推广“光、色、性”三诱防控技术,累计推广物理杀虫灯1700余盏、色板诱虫技术21440余亩,性诱剂诱虫技术13600亩;推广葡萄避雨栽培4700余亩;积极探索老葡萄园的提质增效技术,实施单幅连棚、间密控产100亩;大力推广自压滴灌技术,推广面积达6.19万亩,据估算,仅在葡萄上推广自压滴灌技术一项,年可节水7428.24万立方米、节肥1086.3万公斤、省工43.3万个,节本增效1.52亿元,2010年,宾川《水肥一体化自压滴灌技术规程》被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立项,目前正在审查修改,有望于今年批准为云南省地方标准。2011年,宾川被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列为云南省葡萄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五)抓产品质量安全,确保宾川葡萄“走得稳”。一是抓农业化学投入品监管。有效杜绝了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规范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确保了葡萄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开展出口葡萄种植基地备案工作。2009年,宾川县率先在全省实施多品种(蔬菜、水果、干果)大规模(18.5万亩)出口农产品种植基地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2011年11月,宾川被国家质检总局考核确定为“全国重点推进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典型示范区”,成为西南首家国家级的示范区。三是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投资40余万元,与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开发“宾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代化管理平台”(I期),着力提高宾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水平,实现以葡萄为重点的宾川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可追溯管理。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筹资20余万元,精心编印了《宾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手册》3.5万份,免费发放给葡萄种植户,受到群众的欢迎。五是完善监管体系。成立了宾川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加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牌子),在全县10个乡镇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争取实施了农业部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项目。六是制定政策措施。县委、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及保障措施。
(六)抓加工流通发展,确保宾川葡萄“走得出”。一是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采取引进外来投资和扶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等方式,不断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截止2011年底,全县从事农产品加工营销且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企业23户,其中省、州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7户。这些加工流通企业积极发挥带动作用,建基地、联农户、活流通,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推动力量。2011年,宾川县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表彰为“全省农产品出口工作先进单位”。二是精心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截止2012年4月,全县共发展“民办、民营、民受益”的技术交流型、技术服务型、股份制实体型三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专业合作社)217个,发展会员20184人。其中,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并录入农业部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