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知政桥上的凭吊
作者:张 旗 发布时间:2011-12-12 17:07:50 点击率:238
历经沧桑岁月的宾川知政桥
知政桥,又名小山后五孔桥,坐落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州城西北约两公里的纳溪河上。据《雍正宾川州志》载,知政桥为明万历年间知州王思珩所建,是宾川建筑年代最早(约400余年)、跨径最长(长105米、宽8米、高约9米)、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石拱桥。明、清以降,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宾川未通公路以前,它是昆明、楚雄、姚安、祥云经过宾川,通往永胜、丽江、中甸、维西、德钦,进入西藏的茶马古道上的重要桥梁之一。
万历年间,时任姚安知府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于1578年、1580年曾先后两次登临鸡足山,寓居大觉寺、水月庵、钵盂庵,听法师讲经论法,著述《念佛答问》、《二十分识》、《六度解》、《四海说》和《鉢盂庵听经喜雨》等诗文。这古桥、古驿道正是李贽往来鸡足山必经之道路。
崇祯十二年(1639年)农历八月,徐霞客游历丽江、大理、腾冲、保山后,重返鸡足山,途经知政桥。他在八月二十一日的日记中写道:“其(州城)北有拱桥五洞,颇整”,却因当时桥下“涧水仅一衣带,故不由桥而越涧”, 后沿着知政桥西面的山麓往西北前行,至小江股住宿。第二日至鸡足山。此后,寓居悉檀寺达四个多月,整理修改他的《滇游日记》,并应丽江知府木增之请,着手修撰《鸡足山志》。 却因随从顾姓仆人盗走他的钱物潜逃,加之“久涉瘴地”,染疾在身,“头面四肢俱发疹块”,密密麻麻丛聚皮肤纹理间,“左耳左足,时时有蠕动”症状,一时心力交瘁 ,带病勉力坚持著述。崇祯十三年(1640年)正月,徐霞客终因沉疴不治,“两足俱废”,遗憾再也不能跋涉游历。而此浙、楚、粤、黔、滇的“万里遐征”,自崇祯九年(1636年)农历九月十九日始,至此已三年有余,思乡之心尤切。徐霞客遂由丽 江知府木增派滑竿护送,历时150日,自鸡足山返回江苏老家江阴,仍取道宾川知政桥古驿道一途。回乡第二年(1641年)徐霞客即去世。他返乡后,病中曾将《徐霞客游记》手稿托付好友季梦良整理。可惜的是,清兵入关后,顺治二年(1645年)江阴遭兵燹,在战火中有部分手稿散佚。其中就有崇祯十二年九月十五日以后在鸡足山“奉木丽江之命,在鸡(足)山修志,逾三月而始就”(季梦良语)的《鸡足山志》,及其“自九月(十五日)以迄明年正月,皆在悉檀修志”期间的日记。
这是徐霞客一生的最后一次也是最为辉煌的一次壮游,知政桥就是见证。
1936年4月,贺龙、任弼时率领红二、六军团长征过宾川。4月20日攻克州城,4月21日即分兵两路向丽江挺进。 一路即沿着纳溪河过知政桥,经管岗、杨公村至牛井,往西北过鸡坪关,进入鹤庆县境,再至丽江。
这一征程,正是当年徐霞客旅次鸡足山,后应木增土司之邀赴丽江游历的古驿道。
青山夕阳,古桥犹存。堆砌石拱桥的石块被风雨剥蚀,被流水浸渍,长出的绿苔枯了又绿,绿了又枯,斑驳苍黑,在寂寥的山野间散发出苍凉沧桑的历史气息。
古道西风,红旗漫卷。凝望着它,凝望着数百年间从这座桥上走过的先哲先贤志士仁人远去的背影,让人遐思不已。他们是李贽、徐霞客、贺龙、任弼时……或为信仰的坚守,或为真理的探求,或为社会的公平正义,他们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这里曾是他们万里征程的一小步。
登临知政桥,放眼四顾,当年的古驿道旁,连片种植的一个个葡萄园连着一个 个柑橘园,纳溪河两岸正在成为生态的、田园的、诗意的栖息地。知政桥虽不在宾川通往永胜、丽江、宁蒗的二级公路干线上,但并未废弃,时时还有往来购买运输葡萄、柑橘的车辆和果农驾驶的微耕机、摩托车在桥上飞驰而过。(来源:大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