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联动” 打造宾川魅力新山区──宾川县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0-18 10:07:25 点击率:49
王灿明
宾川县拉乌乡、平川镇、钟英乡是集民族、贫困、边远“三位一体”的生态屏障地区、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山区,国土总面积1032平方公里,辖27个村委会336个自然村343个村民小组,共55348人。近年来,宾川县山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和大理州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宾川项目区建设的历史机遇,以交通拉动、园区带动、产业促动、生态推动和机制互动等举措统筹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西部欠发达山区开辟了一条特色化和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模式。2005年到2010年,宾川县山区三乡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由17726万元增加到34183万元,年均增长14.0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506元增加到2933元,年均增长14.26%,呈现出生活富裕安康、民风和谐淳朴、村务管理民主、干群关系融洽、村容整洁优美的喜人景象。宾川县山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省州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多次作为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作经验交流。
交通拉动,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百事民为大,致富路为先。”为了改变宾川山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宾川县坚持把交通建设作为统筹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紧紧围绕“构建网络、通畅主干、突出通乡、大修村道”的总体思想,突出做好连接山区的重大交通项目,大力推进辖区内县、乡级公路和村道公路的硬化,先后实施了总投资1.56亿元全长71.26公里的金皮公路和总投资7714万元全长54.12公里的祥平公路宾川段主体工程油路建设,重点完成了一大批镇村干道改扩建、村组道路建设为主的通达项目,努力提升道路等级,公路路网建设扎实推进,实现了通乡油路化,85%通行政村路面硬化,形成了县、乡级柏油路四通八达的路网。公路建设牵引着“山区三乡镇经济列车”快速前行,为山区经济的腾飞打通了“命脉”。
园区带动,打造可持续发展亮点。根据大理州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建设意见,宾川因地制宜制定了“围绕一条主线,瞄准两大落脚点,开发三大片区,培植四大产业,突出五大重点”的园区建设思路,把山区建成大理州产业独具特色、生态良好、村庄整洁、基础设施配套、社会和谐的农村综合开发试验示范区。几年来,项目区干部群众抓住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等各种机遇,累计完成建设投资214791.4万元实施了“三大工程、十个重点项目”建设。同时,加大示范园区核心区建设,以拉乌乡、平川镇为重点的重点村建设特色显现,累计完成投资7423.46万元完成拉乌乡的碧鸡、箐门口、拉乌、来凤和平川镇的石岩、古底、平川、李子园8个重点村建设任务,项目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成为山区可持续发展的新亮点。
产业促动,强化可持续发展支撑。只有培育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才有保障。宾川县山区三乡镇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坚持以产业生态化为主导,推动产业朝着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呈现了多产融合、加速转型、快速发展的态势。一是拓展生态农业。把原生态农产品作为山区品牌来培育,烤烟、核桃、畜牧、中药材及林下资源四大富民产业规模化格局初步形成。坚持不懈培育烤烟支柱产业,烤烟面积达27350亩,占全县烟叶面积的35.3%;依托资源优势,着力培植壮大核桃产业,核桃种植面积达30余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5.5%,产值超1.5亿元;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把山区建成畜牧养殖业基地,山区畜牧业产值达1.5亿元,占全县畜牧总产值的20%以上;以板蓝根、附子、大黄、重楼等为主的林下中草药材产业不断壮大,特色中药材生产基地面积达6409亩,占全县中药材面积的95%以上。二是加快清洁能源建设步伐。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倡导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依托金沙江、渔泡江和清水河流域丰富的水能资源优势,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路子,建设清洁的水电能源基地,装机容量216万千瓦的金沙江鲁地拉电站和总装机6.8万千瓦的平川盘口箐、渔泡江铁川桥和拉乌清水河新田3个小水电站正加快建设。三是培育生态旅游业。制定了生态旅游总体规划,挖掘和整合山区的山水、历史、文化、古建筑、古水利、文物、革命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要素,发挥“青山、绿水”优势,积极发展观山水、寻文化、探历史、看电站、访古镇,欣赏民间艺术,体验“天人合一”的生态旅游,积极创建富有地方特色、生态内涵的文化精品,全力打造宾川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区。
生态推动,构筑可持续发展保障。生态是山区最大的优势,也是山区最大的特色。宾川山区三乡镇积极转变发展理念,着眼“山绿起来,林活起来,林农富起来”的生态建设目标,把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以造林绿化为抓手,突出环境综合整治,坚持生态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农村环境整治相结合,构筑可持续发展保障。一是构建起山区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加大投入建设山区排污管网、污水处理工程和垃圾收集、清运、处理系统,建立起“组有堆放点,村有转运站,乡镇有填埋场”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购置了集镇垃圾清运专业车辆,形成了“分散管理,集中清运”的清运模式,山区环境“脏、乱、差”状况得到切实改变。二是构建起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抓实天然林保护工作,大力发展公益林、青年林,加大生态资源保护力度,积极推进村庄绿化、土地整理、河道治理工程,大力发展沼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退耕还林成果得到巩固,山区三乡镇成为生态植被最好的地区,拉乌乡森林覆盖率达92%,被国家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三是构建起现代生态农业生产体系。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实行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水、肥利用效率。改革养殖方式,重点引导扶持农村养殖小区建设,稳步推广良种繁育、改厩改槽、青贮饲料、科学管理、疫病防治等综合配套技术。四是构建起山区生态工业企业体系。在大力发展水电工业的基础上,采用先进技术和循环经济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提高综合加工利用能力,推进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转变。
机制互动,激发可持续发展活力。山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来整合力量,推进工作。一是建立起山区投入新机制。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按照“项目整合、资金捆绑、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将省级重点建设村、乡村道路建设、饮水安全工程、村容村貌整治、灾后重建、移民搬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扶贫开发整县推进等涉农项目资金和大理州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宾川项目区建设资金进行整合,集中实施,实现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同时,整合民间资源,突出村民的主体地位,推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村实现了由“要我建”向“我要建”的转变。二是强化领导体制创新。通过有效整合行政资源,构建了“党委政府领导、分管领导牵头、乡镇负责、部门融入”和“谁牵头、谁负责”的工作格局,坚持“改革创新、发展为重、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理念,营造起“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工作氛围,激发了山区的发展活力。三是健全了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创新山区社会服务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了县领导联乡镇、机关联村、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和接待日、部门包村和党员干部驻村等制度,全面推行“以事论官”重点工作承诺制、“党员承诺制”和“代事制”,建立了群众工作服务站,切实为群众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拓展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渠道,走出了一条与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山区社会服务管理之路。(作者系中共宾川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