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址村群众的致富法宝
作者:鸡足山镇 赵星齐 发布时间:2015-01-26 19:47:55 点击率:57
沙址村委会辖11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共有821户3169人,有耕地面积837亩,居住有白、汉、彝、藏、傈僳等民族,其中白族占为98%。2013年,全村年经济总收入1905万元,人均纯收入6023元。沙址村有在职在编干部4人,新农村指导员1人,大学生村官1人。党总支下设10个党支部,有党员135名,其中预备党员3名。
自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开通以来,鸡足山镇沙址村依托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这一载体,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设备及资源的教育服务功能,发挥其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生动直观的优势,以“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为主题,不断探索远教工作新思路,广泛动员、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开展学习,营造了远程教育学习的良好氛围,使远教工作成为了推动工作的抓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领导重视是支撑点。沙址村委会开展远程教育建设以来,按照镇党委的统一部署,村“两委”班子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明确了远教专兼职管理人员,做到职责明确、目标具体、任务落实,并严格按照设备管理制度,设备使用规则,技术管理人员条例等相关制度进行操作,确保站点能完成播放计划,并按要求认真填写收看讨论记录,填写播放月报表,不断在学习时间、培训对象、学习内容上下功夫,拓展远程教育工作。同时,按照“一次投入,多年受益”的指导思想,本着“起点要高、标准要高、规格要高”的原则,倾注了大量的财力,对远程教育教室进行装修,配备了相关的办公设施,为党员群众提供了一个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
强化管理是着力点。建立了设备管理维护制度,确定了两名操作员,具体负责设备的正常播放和日常维护,做好设施的维护管理,避免设施受潮、发热,遇故障及时排除,确保设备长期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远程教育学习制度,充分利用村“两委”工作例会、支部会议、党员大会,保证每周至少学习1次以上,每次不少于2小时,每月学习不少于四次,每月学习不少于10小时,并且在学用活动中坚持做到“三个有”,即党员有点名、播放有登记、学习有记录。同时,利用远程教育开放日对全村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开放式教学,邀请党员干部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到远程教育播放点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卫生保健知识和廉政法律影片等。
选好教材是立足点。根据沙址村委会的实际,把党员群众合理分类,因材施教。在选择教材上,力求贴近农村、贴近实际、贴近需求,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培训对象大致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党员干部,该层面注重政治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和管理知识以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培训。第二个层面是普通群众,培训的重点是农村卫生、科普知识等方面。第三个层面是餐饮服务人员、旅游产品销售人员等,培训教育主要侧重于食品安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方面。
抓好学用是落脚点。按照“建、管、学、用”相统一的原则。一是坚持党员教育与农民培训相结合,增强“学用”的广泛性。采取政策理论集中学、科技知识分类学、致富信息自由学的方式,经常性地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开展政治理论、科技知识和致富本领的教育培训,组织农民群众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科技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二是坚持“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增强“学用”的针对性。除组织收看规定的教材外,选择具有“乡村特色” 的教材,向党员干部群众提供实用信息。并根据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实际需求,采取典型引路学,结合时令学、示范带动学、分类组织学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努力提高学习的针对性。三是坚持课堂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用”的实效性。沙址村群众通过远程教育的学习,掌握了餐饮服务行业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发挥区位优势发展旅游服务行业的积极性。通过远程网络加强先进文化的宣传,匡正了社会风气,加强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改变了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精神面貌。目前,该村上下风气正、民心顺、发展后劲足,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