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营镇六强化六着力切实推进民族团结示范建设
作者:岳云 发布时间:2015-02-12 20:51:10 点击率:68
大营镇是典型的多民族乡镇,全镇共有农户7837户、28299人,居住着汉、白、苗、傈僳等8个民族及部分归侨,其中白族占48%。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和大理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推进全镇各民族繁荣发展,大营镇以建设民族团结示范镇为目标,坚持六措并举,扎实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着力推进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成立民族团结示范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完善镇四班子领导挂钩村委和站所干部挂钩村组制度,探索推行领导干部回村挂职制度,积极帮助村组明确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破解发展难题,切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有序开展。同时,抓实村组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通过进村入户征求群众意见、公开试用村民代表、民主测评村民代表现实表现、合法选拔村组干部等方式方法,为民族团结示范村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是强化文化建设,着力推动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以萂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观音箐庙会、宝丰寺傈僳族、普中村苗族特色村寨为重点,加强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申报实施力度,推进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目前,投资150万元的萂村村委会萂头村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已启动实施,预计年底可完工投用。同时,利用各民族节日、纪念日等契机,适时开展文艺演出、文化下乡、书法摄影展等活动,并有针对性的开展多民族文化文艺创作,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同时,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三是强化载体运用,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加大民族团结示范项目储备、申报和实施力度,切实做好投资317.8万元的华侨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和投资303万元的萂村古村保护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结合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民族特色村寨”“安居工程”“人饮工程”“村企共建”等项目载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对各村组的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力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运用好农村“财政奖补一事一议”政策,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全镇上下民族团结齐抓共管、和谐大营共建共享的良好舆论氛围。
四是强化产业调整,着力拓宽人民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充分发挥生态优、物种多、品质优的优势,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推进以夏播蚕豆、鲜食葡萄、黑山羊、现代烟草等为主的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培育力度,力促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结合全镇传统工业与新能源项目建设,着力抓好政策引导、项目引领、理念提升、强化服务等重点环节工作,积极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及村企共建工作,促进农村和谐健康快速发展。以杨柳村高山草甸保护开发、萂村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集生态、休闲、体验、度假于一体的生态观光旅游,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五是强化新型农民培育,着力提高农村文明程度。邀请州农科院和县农技部门,联合镇农业、村镇规划、文化、教育、卫生、司法、综治等部门,适时开展农业科技、环境保护、文明礼仪、青少年教育、疾病防治、法律法规等知识培训,努力培养出一批有理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全力推进农村民主法制法建设。充分利用农村墙体文化、“道德讲坛”、“善行义举四德评比”等载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孝廉文化及民族文化,积极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和生活方式,全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力度。
六是强化村庄管理,着力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加强对村规民约的制定完善,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加大农村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力度,全面提升农村民主管理程度。抓好 “美丽乡村”“示范村”“重点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项目申报实施力度,推动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不断深化农村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引导他们主动作为,学习和借鉴排营、大营、华侨社区等村级集体经济成功经验,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强镇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生产生活垃圾处理、道路交通秩序维护、拆临拆违整治和经营活动的综合管理,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