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村官情
作者:李银诗 发布时间:2015-11-03 14:44:43 点击率:52
终于在我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考上了公务员岗位,但同时三年的大学生村官路也划上了一个句点,回首过去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心中有太多太多的难离与不舍。
至今依然能够清晰地记得2012年9月1日,第一次踏进白塔村委会的情景。一出校门,带着一身书卷气就走上了新农村建设第一线,新鲜感与陌生感交织。刚到村里时,村民们客气的态度和怀疑的目光让我感到了一丝疏远。我意识到,要赢得村民信任,把自己定位在“官”上,而不是定位在“村庄社会工作者”上,就很容易让自己无所作为,也不容易有作为。我必须走进村民的生活、走到村民的心里。三年的时间,从学校到农村到村民心间,这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不断锤炼自我的过程。
“热爱基层、扎根基层,增长见识、增长才干,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让青春无悔。”这是习总书记为大学生村官发展做出的重要部署,激励鼓舞着深处基层一线的我们奋力前行。就这样我本着“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在村官岗位上我时时刻刻不忘学习。首先吃透用好农村政策,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促进农村发展的有关政策。努力增强自己的理论知识储备。其次,始终树立“工作当学习、学习当工作”的理念,利用一切学习机会,积极向村干部、党员、群众请教,向他们学习农业、农村基本知识和工作经验,及时消化吸收和借鉴运用好农村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就这样在不断的学习中即增加了理论知识积累,提高工作时间能力又积极顺利的融入到了农村生活中,并最终获得了村民的认可。
融入农村,语言交流是一道桥梁。农村相对封闭落后的环境,造成了语言习惯的差异。通过三年的工作,我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为什么说沟通交流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是搭建群众信任的关键。三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要学会从当地的语言风俗习惯入手,少打官腔,少说套话,近百家门,听百家言,多与百姓促膝交流。只有当你把自己当成村里的一份子,经常与村里的党员谈心得,与村民拉家常,从家长里短到村级发展、从邻里纠纷到干群关系、从家庭收入到惠农惠民政策。只有当你广泛接触村民,深入了解民情,倾听群众呼声,你才能知道百姓在想什么,他们需要的是什么,他们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这样,我们的很多工作思路包括行动都会更加有理性有建设性,也才能更好的掌握工作的主动,为工作的顺利开展“修通公路”。
小日记有大作用。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面对繁杂琐碎的农村工作。怎样才能高效的做好工作呢?三年时间的工作让我深刻意识到日常所做的民情日记不能再是一种简单的记录。它应该是一本为了精准高效解决群众问题所做的准备日记。当一本民情日记详细记录到了每个村的人口结构、文化结构、资源结构、村寨人脉资源结构、产业发展情况、乡土人情、历史遗留问题、百姓所需所求所盼、国家惠农利农政策的时候,你还会有解决不好的群众问题?做不好的农村工作吗?
农村是一个大学堂,也是一个大舞台。大学生村官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第一份事业,很幸运在我人生中最年轻最美丽的三年与它一路同行。三年前,我加入了大学生村官的队伍,今天,我成长为一名乡镇公务员,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都会一直扎根在基层工作的第一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千方百计地让群众生活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