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牵挂——干部联系群众民情日记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6-07 09:20:30 点击率:87
宾川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王正海
5月9日 星期三 晴
早上8:00,我从县城乘车前往平川镇东升村委会。今天的主要任务是:到东升村委会四至务地村民小组5户联系户家中,了解抗旱自救情况。
东升村委会是全县29个贫特困村委会之一,地处平川镇东南边,距平川镇政府所在地45公里,距县70公里,东邻大姚县,辖杨家坪等1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00多户、2000多人,全村国土面积9.63平方公里,海拔2100米,年平均气温 20℃,适合种植核桃、花椒等经济作物。
东升村委会对于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从1997年就开始,东升村一直都是县委组织部的扶贫挂钩联系点。我在县委组织部工作了9年,每年都要到东升村开展扶贫帮困工作,跟当地的村组干部都很熟了。说陌生,是因为东升村委会的群众居住非常分散,山高箐深,交通不便,有的村民小组至今都没有到过。这次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中,我的联系对象都在四至务地村民小组。这个小组是整个村最北边、也是最远、交通最落后的一个小组。
行车1小时20分钟,我们到达了平川镇政府所在地平川街,再继续前行20分钟,就到了东升路与拉米路叉路口,开始了30多公里的土路行程。一路上,车窗紧闭,车后拖着一条长长的灰龙。车子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行进,路面越走越窄,弯道越走越多,有两名同事开始晕车了。
11:30,终于到达了村委会所在地。简单吃过午饭后,即开始入户开展工作。我们的车继续向四至务地村民小组开进,大概有20公里左右的路程。这段路更窄、更难走,有好几个弯道都需要打倒档才能过去。现在我终于亲身感受到了“隔箐讲话听得清,走笼一起要半天。” 这句话的含义了。
大约1个小时左右,我们到达了梅子树村民小组。车子只能开到这里。我们下车步行,30分钟后到达四至务地小组。这里有20多户人家,依山而居,除十多户相对集中一点外,其他的都很分散,村民告诉我,还有两户住在另一座山头上,在村里看不到。稍作停留后,开始入户走访。我先后到了杞世华、杨正秀、杞义付、杞竹英、杞世祥等5户联系对象的家中,了解他们近期的生产生活情况,重点是抗旱自救情况。
走访完后,我明显感觉到,这个小组的旱情加重了。村里的自来水已断水,群众饮用水主要靠挑井水和到箐里驮水。每到一户,我都问他们的水源能维持多长时间,“最多一个月,一个月再不下雨就得到江里驮水了”。由于干旱,村里的小春严重减产,大春无法播种,大家都急切地期盼着早点下雨。
最让我揪心的是杨正秀户。老奶奶已经85岁高龄,带着两个眼睛失明的残疾女儿生活,大女儿54岁、小女儿42岁,两女至今未婚,娘仨一起生活。杨老奶奶还有一个儿子,已成家,分出去吃。我问老奶奶:你只有一个儿子,为什么结婚后还要与他分开吃?老奶奶平静地回答:分出去吃是让他发展好自己的家庭。他结婚后,就有了自己的家庭,他要养活自己的媳妇、儿女,还要供儿女上学,他的负担也不轻。在一起吃,我们三个吃闲饭的会拖跨他的。收、种时节,儿子和孙子们都来帮忙,吃水也是孙子帮我们挑。我带着两个女儿基本能够维持生活,现在还有低保,过得下去就行。一个农村母亲,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子女们的爱。她的爱是伟大的、纯朴的、无声的。
在走访的过程中,村民们反映最多的一个问题是:村里缺少蓄水设施,雨天水流遍地,旱时无水可用。希望上级能够帮助他们建一个自来水蓄水池和一些小水窑,多蓄水,以增强抵御干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