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见过这样的村干部”――记乔甸镇海稍村党总支书记孙义和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6-28 14:27:52 点击率:213
“只有为群众办实事,群众才能相信我们,才能支持我们的工作。”现年45岁的孙义和一直坚信着。他1987年3月被群众选为下四家小组文书,199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7年开始担任村支部书记兼文书,2000年进入村“两委”,在村干部这一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几年。二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之心。
争当干部挑重任
老孙所在村组下四家,位于海稍村委会北部,距村委会9公里,下四家山高坡陡,属高寒山区,10年前的下四家,出入交通靠人背马驮,点的是煤油灯,耕田种地全靠老天,全村没有一间瓦房。由于生活艰难,一个只有100多人的村子,就有8个媳妇离家出走。面对艰难的生活现状,老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下四家的贫困面貌,担任村干部以后,他带头种植烤烟,并广泛宣传,在他的示范带动和宣传下,下四家烤烟种植面积从10多亩发展到100多亩,烤烟收入从几千元增加到几十万元,下四家彻底摆脱了在温饱线下挣扎的生活。2000年,在老孙同志的努力下,在州委统战部和乡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下四家小组人均集资1300多元,投工投劳2000多个,架通了两相高压电线,结束了点煤油灯的历史,在每家抬一根电线杆时,他主动承担最远最危险的一根,请了20几个工,足足抬了两天,真正做到了党员干部带头榜样。1997年,2000年,孙义和两次被乔甸乡委员会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抓好班子作表率
当选为党总支书记后,孙义和团结带领村两委班子,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俗话说:“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作为全村一把手的老孙深谙此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建设一支团结实干、富有战斗力的班子,建设一支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党员队伍。为此,在2010年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过程中,他严格执行“两推一选”,将一批文化程度高、致富能力强的年轻同志推选为村干部,使班子的整体战斗力得到了提升。通过抓实各项制度建设,推行群众知情权、代表议事权、群众监督权,加快了“依法治村”的步伐,强化监督,完善村务、党员公开制度,建立了党员示范培训基地和村级便民服务联系点,在干部与群众之间架起了“连心桥”。同时,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全村开展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党员承诺事项活动和外出流动党员结对联系活动,切实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办好实事聚民心
海稍属于半山区村委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发展条件差,农业发展水平比较低,面对全村一无资金,二无资源的局面,老孙提出了走自力更生发展之路。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采取老百姓集资一点,向上争取一点的方法,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开始抓起。在他的带领下,完成了村委会办公住房建设搬迁;建成了磨石臼至下四家5.8公里乡村公路建设;完成了磨石臼村路基挡墙200米;新建成磨石臼大桥;建成海稍完小篮球场一块、围墙100米;重建、改造吃凉水、下四家、磨石臼三所小学;建成小水窖71个、节能灶230户;完成茅草房改造、地震恢复重建87户;扎实开展新农合、农村五保低保工作,全村512户2135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在修建磨石臼至下四家公路时,由于地形复杂,公路要从几家农户后经过,农户后面由于坡度较大,山石重叠,挖机无法施工,修路老板说路只能修到村外,当时在县城开会的他听到此事后,马上请假回家,和村主任一起赶到现场,组织发动群众,先用人工开挖,设立防护栏等方法,和群众足足干了一个星期,开通了道路,施工老板感叹:我干工程这么多年,没见过这样的村委会干部!
调整产业铺富路
海稍村一直以种植烤烟、畜牧养殖为主,种植结构比较单一,为响应国家号召,老孙承包下四家荒山2000多亩种植核桃、桉树,成为了全村第一个种植核桃大户。作为海稍鱼发源地,老孙鼓励更多的农户外出经营海稍鱼店,面对“海稍渔村”开发这一机遇,老孙更是大胆创新,提出开发利用村委会前院的闲置土地,采用招商引资的方式,扩宽村集体收入渠道,彻底改变村委会多年空壳村的现状。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资金方面存在困难,老孙多次召开班子会议,集思广益,但在多次讨论之后仍没有最好的办法,无奈之下,他提出由自己先拿出5万元垫付工程款,在没有经家人的同意下,他居然做了这样的决定,他就是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为了村集体的利益他宁愿舍弃自己的利益。
如今的海稍村,已旧貌换新颜,呈现出了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的新景象,在孙义和的带领下,海稍村正以昂扬的姿态朝着新农村建设的大道阔步前进。(乔甸镇 李毕红)